王振峰:评估中国经济发展 不能怀有偏见

2016年04月12日 06: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王振峰认为,一方面,我们不必太在意那些评级机构的“唱空”,应当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准确把脉中国经济形势,扬长避短,尽量避免出现大的政策失误。

资料图片

  近段时间以来,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再度响起。3月末,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中的标普将中国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确认中国评级AA-。而就在3月初,穆迪已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调降至负面,同时将中国38家国有企业及授予评级的子公司、25家金融机构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这无疑引发了国内外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关注。

  其实在看待中国经济方面,海外也有不同的声音。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46日发布报告,决定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维持在“稳定”,并认为中国经济不太可能发生硬着陆。看来,要深入了解和全面评估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能怀有偏见,而要多一些客观的态度。

  我们知道,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这其中蕴含着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并不漠视经济增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是为了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突破发展瓶颈。

  国际评级机构警示的一些风险,其实都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评估中国不仅要看到债务风险,还要关注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政策。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等,就是要摆脱过去的发展路径依赖,促使中国经济求新求变,这其中蕴含着许多发展机遇。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与全球经济不景气有关。去年中国外贸增速下滑,主要还是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后果。可除了贸易增速下滑外,我们还应关注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和竞争优势。

  中国经济的问题,本质上还是结构性问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意在为这种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注入动力,尤其是消除妨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挖掘经济成长潜能并培养新动能。以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例,推进“互联网+流通”,就是为了释放消费内在潜能;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就是为了提升“中国制造”的品位和优势,增强工业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创造力,以标准引领中国制造升级。

  当然,眼下的外部环境依旧很复杂,经济回暖基础尚待进一步加固,结构改革“闯关”任务不少,尤其是去产能、去杠杆方面还有许多挑战。另外,“十三五”开局之年,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国际产能合作,增强“走出去”的能力等方面都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一方面,我们不必太在意那些评级机构的“唱空”,应当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准确把脉中国经济形势,扬长避短,尽量避免出现大的政策失误。(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主权信用评级的醉翁之意

     如何看待主权信用评级 专家:不必理会不客观评级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