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评]"两高"报告:个体命运检验国家法治成色

2016年03月14日 13:0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透视今年的“两高”报告,国家法治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令人振奋。同时,我们不难感受到,会场内外,社会各界对法治化环境进一步完善的新期盼。

资料图片

  “两高”报告敢于正视昔日丑闻吗?

  陈满案会进入“两高”报告吗?在周强、曹建明作报告前,已有网友如此发问。之所以关心陈满,是因为他是国内已知服刑时间最长的蒙冤者,长达23年之久。

  很显然,陈满案是不折不扣的冤案,对于法院系统和检察系统来说,这是不可抹去的污点。“两高”报告敢于正视昔日丑闻吗?其实,陈满进入“两高”报告并无悬念。去年呼格吉勒图案,前年张氏叔侄案,均被写入“两高”报告。这说明无论最高法还是最高检,从来都不回避也不掩饰丑闻,这种坦诚和自信,难能可贵。最重要的是,“两高”报告提及陈满案、呼格案等重大冤错案件,并非例行公事地摆功,还带有一定性质的制度性反思。比如最高法报告称:“依法纠正陈满故意杀人、放火案等一批重大冤错案件,从中深刻汲取教训,健全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详细

  个体的不幸,个案的纠偏,列入“两高”报告,以此为契机,知耻后勇,痛定思痛,若能从制度层面进行补漏改进,将之转换为程序正义和司法文明累进,这才是司法改革和中国法制进程最需铭记的。【详细

  个体尊严标注法治成色

  某种意义上,正是个体命运标注和检验着一个国家的法治成色,维系着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仰。个案中当事人的遭遇,可能直接和司法威信、法律尊严相关。只有一个个公正的个案,才能堆砌起整体的法治信仰。

  要增强对司法活动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那么公开透明是一个基本方向。最高法在深化司法公开,推进阳光司法上,一个着力点是加快建设“智慧法院”。通过信息化实现“审判执行全程留痕”。这是大数据时代,权责对等的借势倒逼。

  这是比此前的文书上网更彻底的网络公开。消弭暗箱操作,让违法违规现形,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对满足人们的知情权、监督权有实质效用,也是对司法人员专业能力和办案效率的敦促。司法正义的核心,还是在从业人员的素养和日常执行上。【详细

  只有人民内心拥护法律,法律才能发挥作用

  法治的力量来源于民众对法治的信仰和拥护。卢梭曾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只有人民内心拥护法律,全社会信仰法律,法律才能发挥作用,法律权威才能真正树立,法治社会建设才能真正得以推进。【详细

  “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一环。“两高”报告被“刷屏”、点赞,表达的是人们对司法公正的期盼。站在新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履行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回应这种期盼。【详细

  微言大义:

  @奄奄的嬊:勇于纠正错案,一系列冤假错案得以昭雪,这是公正的又一重要解释。

  @在草原上骑马:完善机制,依法纠错,相信会越来越好!

  @洛阳小花:坚持司法改革,让每一个案件都体现公正、规则和秩序!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两高”报告是普通公民了解和认知我国司法现状的一扇窗口,反思冤案错案,彰显了沟通诚意。公众能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更好地筑起心中的法律信仰,才能促进依法办事蔚然成风。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