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王石不欢迎民企是一种不自信

2016年02月03日 06: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王石抛出这样的观点,除了表明他有很重的国有企业情结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企业的底气不足,不敢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对企业进行更加有效的股权结构改造。同时,他也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威胁缺少信心。

资料图片

  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日前在新疆“天山峰会2016”的演讲中表示,万科是个混合所有制企业,但一直都是国有股作为第一大股东,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并强调不欢迎民营企业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王石说出这样的话,让人感到震惊。要知道,从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率先发展个体经济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民营经济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一,甚至在一些指标上已经超过了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那么,为什么还如此不招人待见呢?

  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民营企业到底居于什么样的地位,有多大的生存空间,社会各个层面对民营企业到底是怎样认识和看待的,都是非常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虽然王石贵为万科的民营股东,他的薪酬等待遇也不需要受到国有企业那样的种种限制,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国企老总的那种优越感。这也是当下中国政商关系的一种表现。

  曾几何时,王石也曾对国有企业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批评,在发展过程中,也还是按照民营企业的机制运行。那么,又为何要对民营企业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如此反感呢?

  可以肯定,王石这样说,或者这样做,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想依靠国企这棵大树。毕竟,王石的产业所具有的和需要的,主要还是各种关系,各种能够给他带来巨额利益的合作者。更重要的是,当国有企业成了最大股东,其在与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就不需要承受很大的政治压力。譬如土地价格便宜一些,产权转让价格压低一些,给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一些,各种费用少收一些,政策口子多开一些等。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要加快。在王石的眼里,如果是国有企业为最大股东,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自然也会比纯民营企业或民营企业为第一大股东的企业享有更多便利。

  尽管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很高,但其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影响却并没有明显提高,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仍然为国有经济控制,民营经济要想进入这些领域,如果没有国有伙伴的帮助,相当困难。也许,面对这样的格局,以王石个人的力量,也是无能为力的。

  眼下,正在全面启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其中商业类国企将按照市场化要求,引进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种所有制资本。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民营资本将多了一个可以布局的空间和平台,国有企业也将面临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良好机遇。如果王石及万科都不能容忍民营企业、民营资本,那么国有企业改革还怎么放得开?

  我们并不认为,民营资本为最大股东的企业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也不认为民营资本为最大股东的企业不能“走出去”。民营资本能不能控股,关键要看企业的股权结构,看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维。如果是一家真正的市场化企业,应当能够容忍各种股东进入。

  必须承认,王石抛出这样的观点,除了表明他有很重的国有企业情结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企业的底气不足,不敢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对企业进行更加有效的股权结构改造。同时,他也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威胁缺少信心。

  国有资本进入,真正的经营决策权还是会掌握在王石等管理层手中。相反,民营资本进入以后,一切可能就要推倒重来。如平安信托介入上海家化以后,就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造,最终导致双方彻底翻脸。所以,王石反对民营资本成为企业的第一大股东,更多还是从自身利益考虑的。

  中国的企业,何时才能从行政化步入市场化,从家庭制进入公司制,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还需要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万科控制权争夺战将走向何方

     宝能VS万科 应对市场挑战只能用市场手段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