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清理“僵尸企业” 地方政府不能“错位”

2016年01月26日 10: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在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等工作中,需要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但是,发挥作用也是有边界的,需要的是“补位”,而不是“错位”。

资料图片

  国有经济占比畸重的东北地区,国企改革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经济发展的主题。记者近期深入东北多地采访发现,一边是众多“一无有效资产、二无生产经营活动、三无偿债能力”的壳企业“活不起”也“死不成”,一边是压负在国企身上的大量社会职能仍然分不开,部分国企存在诸多历史包袱和现实难题,已成发展的“拦路虎”、改革的“硬骨头”。(125日《经济参考报》)

  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落后产能、“僵尸企业”涉及到众多从业人员、银行债务等,推进这项工作的难度非常大。不过,面对东北地区壳企业“活不起”也“死不成”的尴尬现状,让人重新认识到,清理“僵尸企业”是当务之急,另外,还要管住地方政府那只“闲不住的手”。

  这是因为,首先,政府官员一直对国企说了算,他们会怀念“管”国企的经济时代;其次,地方政府因财政收入等利益牵扯,对国有企业改制不愿放手,阻挠资源的市场化重组并购;再者,一些国企内部安置子女,让国企远离了市场机制,背负了过多的责任和包袱,无法顺利实现市场重组。以上这些问题虽然暴露在东北,但却是当下我国国企改革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追根溯源,这些问题也是地方政府那只“闲不住的手”所致。

  诚然,在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等工作中,需要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但是,发挥作用也是有边界的,需要的是“补位”,而不是“错位”。

  一是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坚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比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就要尊重企业的自主权,政府绝不能“拉郎配”,更不能因为官员迷恋权力而扭曲资源要素配置。

  二是地方政府要运用法治手段,加大执法力度。在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的工作中,政府要做的就是通过执法检查等手段,让每一个市场主体按照“安全、环保、质量、耗能”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进行生产销售。只要公平执法,自然就会将一些不达标、效率低的企业逼出市场。地方政府不能为了地方利益和短期财政收入等,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比如让银行向“僵尸企业”发放贷款,或者通过财政资金明里暗里向“僵尸企业”进行补助,让“僵尸企业”留在市场,成为政府的包袱、市场的痼疾。

  三是地方政府要在“兜底线”的问题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地方政府应多措并举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将补助给企业的资金直接补助给失业人员,或者对就业困难人员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手段给予再就业帮扶,对符合救助条件的要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让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保障。如此一来,“僵尸企业”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会顺利实现兼并重组,重新激发活力。企业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就有了来源,发展公共服务等就游刃有余,从而建立起良性的循环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清理“僵尸企业”如何才能少些阻力?

     清理“僵尸企业” 为经济发展“排雷”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