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清理“僵尸企业” 为经济发展“排雷”

2016年01月06日 06: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王振峰认为,“僵尸企业”不退出,产能过剩的矛盾就得不到根本化解,必将积累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去僵尸”十分迫切,但不能一刀切。加快完善“僵尸企业”的市场化退出机制,是处置“僵尸企业”的关键工作。

资料图片

  日前,《人民日报》发表权威人士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磅文章。文中提及,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列为今年“五大重点任务”之首。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地减少过剩产能,无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需要以狠劲儿来加快处置。当前,中国“去产能”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么,如何理解“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呢?

  我们知道,“僵尸企业”主要指那些效益低下、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而存活的负债企业。这类企业其实已经没有活力,但因“不能破产”而浪费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和人力资源,阻碍市场和社会创新。

  当前,“僵尸企业”主要存在于钢铁、汽车、水泥、煤炭、房地产等领域。假如不及时淘汰“僵尸企业”,就很难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也很难尽快完善起来,更遑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去年的年终工作会上明确强调,“将抓紧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总体方案,协调出台扶持措施,坚持多兼并少破产,妥善安置好职工,引导‘僵尸企业’平稳退出。”

  “僵尸企业”不退出,产能过剩的矛盾就得不到根本化解,必将积累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去僵尸”十分迫切,但不能一刀切。加快完善“僵尸企业”的市场化退出机制,是处置“僵尸企业”的关键工作。

  多重组、少破产,目的不是救“僵尸企业”,而是促其顺利退出。同时,要注意妥善安置职工,确保社会稳定。换句话说,“僵尸企业”的人员安置和资产处置,是处置“僵尸企业”的关键,也是难点。

  不可否认,不少地方尤其是资源输出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一方面面临着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另一方面面临着地方财政吃紧的压力,在处置“僵尸企业”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诸多问题。因此,地方政府要建立好社会托底,确保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无忧。

  只有各地方各部门下决心清理“僵尸企业”,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排雷”。当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理念,加快完善“僵尸企业”的市场化退出机制,进一步优化“去产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政策环境,从而推动2016年的经济工作顺利开展!(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清理“僵尸企业”如何才能少些阻力?

     清理僵尸企业要依破产法制度进行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