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金融骗子盯上了农村

2015年12月28日 09:20   来源:环球时报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银行理财、定期存款以及一些固定收益类产品开始下滑,P2P(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理财因收益较高、形式灵活,成为很多用户投资理财的首选。然而,由于P2P行业刚出现不久,管理经营整体上还很不规范,企业“跑路”引发的投资纠纷接连发生。这一问题在农村和一些二三线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些P2P平台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违规设立资金池进行期限错配。同时,这些平台为吸引更多用户购买产品,在推广过程中大肆补贴和烧钱。即便是一些目前比较稳健的全国排名靠前的大平台,目前能产生盈利的也寥寥无几。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不少人对收益与风险间的关系并没有很清醒的认知,容易被P2P产品的高收益所吸引,忽视可能存在的高风险。特别是在农村和二三线城市地区,这种盲目注重收益而忽视风险的现象更加普遍,投资者被金融骗局引诱的可能性更大。

  首先,目前P2P平台大多以网上销售理财产品为主,导致一线城市地区居民在信息获取方面更占优势,对各种投资理财手段的了解更加清晰,具有更高的风险识别、平台运营模式分析、风险防范能力。非一线地区理财用户对信息技术的熟悉程度、金融常识相对不足,信息比较闭塞。

  第二,一线地区的理财渠道相对多元化,选择空间更大,可供农村及二三线地区居民选择的投资理财产品相对较少。受制于文化水平,很多农村及二三线城市居民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学习并接受P2P、众筹、互联网理财等依托互联网而存在的理财知识。

  因此,一旦有不法分子利用一些互联网金融概念来骗取二三线城市及农村理财用户的信任,就很容易得逞,给区域金融、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冲击。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农民长期以来都习惯将钱存放在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基层金融服务机构,常见形式是定期存款或少量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般不高。他们对投资理财缺乏利率敏感性。如果突然间出现收益率动辄10%、20%的理财产品,很容易被“忽悠”买入,从而损失本金。

  更重要的是,农村和二三线城市的不少投资者已经形成一种思维惯性——理财产品理所应当要“保本兑付”,就跟以前在银行存定期一模一样。这种思维惯性显然不适用于瞬息万变的互联网金融时代。

  现在很多互联网理财平台都开始了“上山下乡运动”,将标明高收益率的广告横幅挂上重点村落的村口和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在这一背景下,相关政府部门更应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培养居民的风险意识。(作者是财经专栏作家、互联网金融分析师,著有《互联网金融那些事儿》)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