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机器换人"--能否带动"中国智造"转型升级

2015年11月26日 10:52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已落下帷幕。在这场“协同融合共赢、引领智能社会”的科技大会上,世界机器人领域著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云集,集中展示了世界机器人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不仅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国际化交流平台,更进一步引发我们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新思考。

  加工制造业让东莞成了“世界工厂”,但近一年来,“衰落”与“危机”成了外界新加给这个城市的标签。面对现实困境,东莞官方开始大力度推进“机器换人”运动。东莞市政府设立了“机器换人”专项资金,从2014年起每年出资2亿元,连续3年共6亿元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最高补贴比例可达设备总额的15%。

  机器人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

  其实,机器人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刚刚结束的“双11”,一款扫地机器人进入网上家电销售前10名,销售额甚至超过了小米手机和创维电视。当工业机器人引领“智能制造”的潮流,更多服务机器人带来了生活便利,与会专家这样形容机器人的影响:“它一边‘高大上’引领社会趋势,一边‘接地气’改变你我生活”。无论期许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还是预测有“数万亿美元的产值”,归根结底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判断,“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详细

  机器人助力经济需跨越三道鸿沟

  消费大国如何向制造强国转变,这是中国机器人经济面临的第一道鸿沟。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产、学、研、用”脱节严重,难以支撑产业化发展。第二道鸿沟就是产业投资结构问题。亟待建立有效的公共技术平台,以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功能部件的协同研究与突破。第三道鸿沟也是最难迈过的一道坎,即原创性技术的培育。部分高端核心零部件目前国内还无法制造,仍然依靠进口,工业机器每个关键技术要想取得研发上的创新突破比较困难,例如核心传感部件和控制技术的研发项目周期一般都在3到5年,短期内难以得到明显改观。【详细

  劳动者不必为“机器换人”而悲观

  一是分工精细化,能部分解决制造专业化带来的岗位问题。就像一部手机,生产线上的工人越来越少,但它从贴膜到移动电源等环节,周边产品与服务却越来越丰富。制造业原有环节需要的人,肯定会日趋减少,制造业的链条却在精细化的趋势中延伸并拉长。二是伴随着实体经济转型,劳动技能培养的转型,也可以相得益彰。比如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鼓励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人与市场更近一点,就不怕岗位太空悬。【详细

  东莞目前遭遇的危机也是契机

  面对周期性的机遇,东莞没有采取“强激励”手段逆势而为,而是适时推进“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等举措。可以说,这既是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区域产业定位的根本性调整……吸引“先进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事实上关系到社会结构的系统优化。完善的产学研基础,低成本、畅通的融资渠道,对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以及更简单的政商相处模式,更完整的契约精神与司法兜底系统,这一切都是“先进企业”成长的必要元素。【详细

  微言大义:

  @vazi:要努力让自己成为能指挥机器人和修理机器人的工人啊。

  @微笑laozhang:总起来说就是机器人不需要工资,不需要社保,只要加油通电就可以了,说白了就是成本低呀。

  @不喜-_-:以后需要的技术工人,而不是简单的操作工。

  @劉越Lyue-:工人既然认识到需要人来维护,就去学技术啊。

  @cxz3422:关键是笼腾出来了,鸟在哪呢。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机器换人”是产能升级的“东莞路径”,这是一条无可回避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突围的当务之急。现在,“换不换”的共识早已形成,但“如何换”的实现方式,“怎么样”的结果验证,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安排与设计。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