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追问贵阳市三万套保障房为何闲置

2015年11月24日 07:24   来源:新民晚报   周东飞

  审计署审计发现,贵阳市有超过三万套保障房一直闲置。央视采访贵阳市住建局局长,被其忽悠,“我不是局长,我是过来看工作图的”。随后,贵阳市政府发布消息称,将调查追究责任,确保保障房尽快投入使用。

  从传播的效率来说,局长忽悠记者是最生动的新闻,抓人眼球,引人瞩目。但是,一个官员耍弄小聪明试图逃避监督,这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按照纪律,参考社会影响程度,该如何处置官员的忽悠和说谎,当地应该不会等待外界来倒逼。但是,处理这件“小事”显然并不意味着舆论追问的终结。因为,更为关键的问题仍然是三万套保障房何以闲置。

  其实,审计署的报告已经给出了原因。由于供电、排污、市政道路配套建设滞后等原因,贵阳市有30855套已建成的保障房未及时投入使用。但这是直接原因,不是深层次原因。既然是追问,那我们自然不能止步于“配套滞后”这几个字,而是要再问一问,既然主体工程那么难那么烦都能建成,为什么配套工程反而成了软肋,以致民心工程成了伤心工程、闹心工程?

  在贵阳市政府拿出调查结论前,我们不妨做一个比对。很显然,保障房全国各地都在做,不是贵阳一地的发明。其他城市在建设保障房的过程中可以做到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基本同步,为什么贵阳会因为配套跟不上而让民众眼巴巴望着的大批保障房就那么闲着?同样是在贵阳,既有保障房项目,也有更多的商品房项目。为什么大量的商品房不会出现因为不配套而闲置,独独保障房生了这种病?

  如果是商品房的话,不通水通电通路谁会来买?赚不到钱的话,开发商自然不用逼催就自己想方设法去开展工作了。和开发商的私产比起来,保障房可能更容易陷入所谓的“公地悲剧”,少有人愿意真正为它用心用力。但是,其他城市的实践又说明,行政体系内部的督查机制和体系外部的社会监督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压力和动力的。贵阳三万套保障房闲置,至少可以追问,上述压力和动力机制是否已经缺位和失灵?

  有意思的是,贵阳在保障房方面并非“落后分子”,恰恰相反,它一度属于开工时期的“领头羊”,开工率在贵州省名列前茅。荣誉获得了,经验推广了,工作却最终烂尾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是有些部门不配合,保障房工程一直是政府工程,为何能够容忍一些部门出工不出力?如果是认为政绩已经获得,所以不必继续用力,那么超过85亿元的国家和地方投资,以及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民众期待,就丝毫没有人来顾及?

  这些,都等待着直指真相的答案。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