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让90后讲奉献,用人制度须完善

2015年11月16日 09:26   来源:环球时报   

  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和政府对人才的一贯要求。然而,一些年轻人对此很不理解,甚至将其解读为“纯粹的无私奉献”。事实上,新时代弘扬奉献精神指的是在建立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保障人才各项权利和待遇的同时,提高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

  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国的人才薪酬待遇与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和劳动强度不相称。以科研机构为例,大多数院校和研究所采用的是“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的方式发放薪酬,且把津贴、奖金与课题经费挂钩。这种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迫使不少青年科研人才围着科研课题转,为争取经费发愁,一些科研机构因此充满功利和浮躁之气。以大学为例,在上述评价体系下,校方尽管经常开展师德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岗位上讲奉献,但由于教学课时费低,且备课、上课花费精力较多,挤占科研时间,很多年轻教师不愿意在日常教学中多投入,进而导致大学的日常教学工作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光靠发扬奉献精神无济于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评价体系,其中实行年薪制是不错的改革尝试。

  当然,建立科学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与职业精神和奉献意识要结合起来。调查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三年之内,跳槽比例很高。跳槽原因各有不同,但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缺乏职业素养,吃不得苦,稍有不如意就不想干了,总觉得待遇薪酬不高,期待找到一个工作环境好、工作压力低、薪酬待遇高的好工作。这是脱离现实的幻想,并不利于年轻人的长远发展。另外,有的年轻人在工作中斤斤计较,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与同事关系紧张。

  青年人才的职业素养提高,一方面要靠完善的用人制度。一个人被聘用到某一岗位,在享有一定权利和待遇的同时,要有责任意识,主动承担相应的职责。对于公务员来说,克己奉公是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做到是履职,没有做到则是失职,因此不能把履行职责也当做是美德。同样,对于教师来说,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也是职业基本要求,我们不能把当好一名合格教师视为崇高师德。当前教师缺乏理想和职业荣誉感,与教师考核评价由行政部门主导有关,今后应实行教师同行评价,才能使该职业不偏离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同时,我们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增强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就人才队伍的主力军——“90后”“00后”来说,这方面教育引导更是缺乏。受教育功利化的影响,所谓“成功学”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有的年轻人甚至为成功不择手段。我们需要警惕,在强烈功利意识的驱动下,奉献精神可能会异化为表演冲动。为此,我们更应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注重升学之外的生活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