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村孩子更多梦想生长的空间

2015年10月21日 07:35   来源:红网   张璐

  贵州北部贫困山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43岁的农民陈朝顺,不惜一切代价,拼尽全家力量,引导、督促并供养两个孩子上了大学,试图通过教育改变贫困状态。陈朝顺坚信,像他们这样的草根家庭,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命运。(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

  看完报道,内心有些翻腾,这位朴实的农家汉子的眼光和毅力令人感动,虽然这只是一个家庭的朴实梦想,但在“读书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的当下却给予人们更多的思考,“一个温暖的开头,却也逃脱不掉辛酸背后的无奈”,与他的朴实坚守同时存在的,还有很多靠读书走出大山的年轻人又回来的消息,以及远远没有被阻止的贫困“代际传递”。

  农民家庭举债供孩子读书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家孩子走出大山跳出农门。“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也曾经激励了无数人,几乎耗尽家庭全部资源和个人的不懈努力,农村出身的孩子才能走向更高的平台,然而当他们拿着学位证,寄希望回报父母时却发现自己成了失业的“绝大多数人”,不得不背上“贫二代”的标签,知识改变命运在现实的重压下需要更多的注解,他们不免迷茫、困惑。

  一方面,因教返贫直接导致“贫二代”的整个家庭背着沉重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坐实了的是“读书无用论”的说辞,更严重的是,这种依靠个人努力仍然难以改变的贫困延续,很可能在部分农村大学生中形成悲观绝望的情绪和仇视社会的心态,继而埋下社会隐患。

  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值得考究,由于多方面原因,具备大学文凭的很多农村学生的自身视野和综合能力方面相比城里的同龄人是具有劣势,但是从根本而言,公平的教育环境和竞争环境的缺失才是深层次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是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必然产物,农村的孩子或许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一大截,等到了大学,在“关系”、“圈子”盛行的今天,面临毕业失业、因教返贫的辛酸现状也就不难理解。

  除了有限的帮困扶贫,促进教育平衡也是必要之举,农村其他方面的落后绝不应该是导致教育落后的原因,相反,要实现农村的发展,教育的均衡就必须实现,在师资、考学、就业能否置身于一盘棋的现实之下统筹安排,此外尤为重要的是,物质条件的帮扶改善是应有之义,“精神造血”更是刻不容缓,在加大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同时,更应该高度重视在乡村和贫困地区传播现代文明意识和习惯,让贫困地区的后代,不会因为出身而自惭形秽,也不会因为生活艰苦而丧失斗志,在苦难中成长,只要具备了过人的能力和素质,他们也能站在和发达地区孩子们同样的起跑线上。

  同时,我们也应当知道,破解贫困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不断改进的制度。从制度上为贫困人口改变自己的命运提供保障,从制度上给予贫困人口改变自己命运的手段、能力,他们才能争取到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才能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用公平公正的制度为更多农村孩子梦想的生长“保驾护航”,因为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只怕没机会”,而这些机会又都关系着无数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

  年初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对弟弟孙少平说“只要家里还有一个念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尽管这是电视剧的情节,但这个片段映射在现实生活中,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教育是最温暖动人的力量,而公平更是教育的垫脚石。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