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更紧密地结合

2015年10月16日 07: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周武英

  今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颇有趣味。先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凭借有关疟疾疗法的发现——可以显著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最后颁布的经济学奖授予了在消费、健康、贫困和福利等相对冷门领域取得成就的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

  两位学者来自不同国度,进行的是不同领域的研究。不过仔细想来,两人的研究历程和成果颇有相似性。他们都非常重视实证研究,并取得了推进人类文明的成果。前者经历了无数次试验的失败,最终成功地提取了青蒿素,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医疗领域。后者收集了无数枯燥无味的数据,去探究社会经济生活中不理想状态的根源,试图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发明了高效蓝光二极管、带来了明亮而节能的白色光源的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以及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另外三位科学家凭借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获得了化学奖。有评论认为, 诺贝尔奖正在瞄准那些真正能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推进人类文明的发现及创造。今年的评奖结果也证明了这种判断,从纯理论转到可应用理论架构及可应用成果很明显诺贝尔奖的重心开始向后者转移。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来看,以往数年大多授予规范研究的理论经济学家。今年迪顿获奖,不仅反映出当前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一种趋势,即宏观经济研究中对微观基础的重视,同时强调了创新经济学模型和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有学者评论说,迪顿是把理论和数据结合的典范。对消费和需求的研究自古就有,但如何把模型与微观数据对接,迪顿做了开创性的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迪顿的研究十分独立,他没有将前人的研究作为定论而接受,而是带着质疑的眼光,以大量来自实际的数据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评定、讨论和思考。在迪顿之前,学者大多采用人均收入作为衡量家庭福利的标准并依此制定福利政策。迪顿对此提出质疑,比如消费水平是否比收入更能反映家庭福利,不同家庭规模的福利如何比较等等。正是凭着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他才能在上述问题的研究中有所建树,卓尔不凡,并对现实世界真正提供有价值的成果。

  总之,迪顿不是花哨的经济学者。有人评价他的作品语言并不花哨,而他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式同样不花哨。他用独特的观察视角、创立并运用估算模型和系统,而他的理论建立在大量数据和入户调查上。这些不可能仅靠拍脑袋、抄思路就能哗众取宠。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能对社会和政府面临的问题做出客观而真实的描述,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建议,同时怀有经世济民的抱负。用此作为衡量标准,迪顿无愧于诺贝尔奖这份殊荣。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