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深化国企改革重在人的建设

2015年09月23日 09:55   来源:环球时报   新望

  深化国企改革,制度改革十分重要,但制度也非万能,围绕人来设计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次出台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这在历次国企改革方案中是第一次。着力破解“人的建设”这个基础性问题,也是本轮深化国企改革的一大亮点。

  现实中确实有诸多疑问: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央企建设,国企也有传统思想文化优势,但违法腐败问题为什么依然不断?国企的发展、贡献与舆论评价反差为何这么大?国企发展中的问题,靠经济手段为什么没有很好的解决,还需要什么办法根治?

  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长期以来,我们或许在国企发展与改革的进程中过于偏重经济层面,对其政治层面、精神层面的涵养与建设重视不够,奏效的办法不多。现实中往往把企业经营规模作为硬任务,把思想建设等作为软指标。其结果是硬实力显著增强,软实力没有同步跟上。

  软实力的源头是人的建设,这是国企改革中一直没有解决好的基础性问题。人的建设要与制度建设同步并行,将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相结合,价值管理与品格管理相结合,释放出“品格红利”,推动塑造“全民性国企”。从而有利于突破国企“大而图强”的阶段,弥合国企央企与社会舆论的认同裂痕,也是根治国企存在“慢性病”的一剂内服良药。

  国企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一直是舆论焦点。造就优秀企业家,亟需提升国企干部的品格。过去在国企干部选拔上,我们更偏重“能干”“聪明”而非“品格”;对企业领导口头教育多,量化评价少;对品格有原则性的要求,缺操作性标准,效果不佳。对企业领导“德能勤绩廉”的考核,虽然涉及品格方面不少,但粗线条的、跟着感觉走的测评很难准确反映品格实情。应像“八项规定”那样具体明确,通过约束可观察和可评判的行为,促进内在素质的提升。

  价值观是品格的核心,也是凝聚力和动力的内在源泉。阿里巴巴从18个人成长为3万多人的大公司,马云是用价值观体系、用使命和愿景来管理阿里巴巴。通用电气将企业价值观制度化,创造性地采取360度考核法,把公司理念、公司战略和顾客价值等价值观内容融入其中,量化评估,用考核的指挥棒引导员工形成共同价值观,确保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形成合力。品格管理如何由定性向定量考核转变还有待探索,大方向是向规律性、理性化、定量化、制度化的管理转变。

  规范运作才能保证企业常青,不择手段的国企“能人”最终栽了跟头,这样的教训不少。国企公信力和美誉度要提高,需要强化诚信合规管理,重塑企业形象。大庆“三老四严”很好,但怎么做到,应制定清晰的行为准则,操作性和实际效果就会大大增强。从国际经验看,国际大公司普遍设立了合规委员会。比如三星公司从1994年开始编写“三星蓝皮书”,规范员工行为,提升企业形象,被员工称为“三星宪法”,保障三星走上了一流企业的道路。(作者是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本文为《央企品格》一书书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