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农家乐也要以文化为魂

2015年09月07日 13:41   来源:东方网   江曾培

  这几年,上海郊区的农家乐遍地开花,但景点大同小异,大多“少文化”、“没乡愁”,最多就是吃一餐农家菜。(解放日报)

  不过,也有做得比较好的,浦东临港地区的葵园农庄,悄然形成一种“农家乐文化现象”,开张仅4年,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周末和节假日一房难求,其秘诀就是重视培育鲜明的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吸引力。

  让游客吃顿农家菜,几乎是所有农家乐景点的一项主打产品。然而,如果只满足于提供新鲜的食材,而不能展示烹饪特色及其形成的地理人文因素,也就是说,缺少文化意味,就不耐咀嚼,难于吸引游客。葵园农庄发掘了一个种特色菜——海碗菜。海碗菜曾是上海沿海一带民间宴席的热门菜。过去,浦东沿海地区的人们多以出海打鱼为生,每当出海归来,都会聚在一起,把荤素搭配的各种食料放在一个锅里煮熟,然后再用一只大瓷碗盛出,大家共同享受,寓意团结。为了复原“海碗菜”,农庄在食材搭配和烹饪上反复试验,现已推出河鲜海碗菜和海鲜海碗菜2种。当地政府也已为复原的“海碗菜”正名,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葵园农庄就有了特有的“招牌菜”,农庄前高高托起的一只直径45厘米的大海碗,吸引着四方游客。品味具有独特风味的海碗菜,也让人们品味到旧时的渔民生活,这是一般农家菜无法提供的文化滋味。

  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有关它的定义,据说有160余种,就其本质特征来说,我赞同这一说法:文化即“人化”。就是说,文化“是人自身和人为的事物”,纯粹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称不上文化的。据此,营造乡村游的文化氛围,就要让游乐项目能够呈现其中人的烙印,包括历史的烙印,地理环境的烙印,生产生活方式的烙印,风俗风情的烙印,等等,切忌“见物不见人”。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表现形态,努力展现这些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意蕴,就会变“少文化”为有文化,“没乡愁”为有乡愁。

  临港葵园发掘的大海碗,由于打着该地渔民的生活印记,也就超越了一般农家菜而显示了一种独特的食文化。同时,在住的方面,他们恢复了老民居、老宅群,沿着河道“再现旧时村庄”,还在积极申请筹建“大治河纪念馆”,以便人们留住“上海最长人工河”的记忆。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最能撩拨人们的乡愁和文化情怀。此外,葵园让游客亲身参加田间瓜果蔬菜的采摘,并且设立传统的豆腐作坊和蜂蜜作坊,现场制作香干、豆腐、蜂蜜,供游客参观、品尝。这些反映农业文明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活动,也引发了城市游客的很大新奇与乐趣。

  我们常说,文化是魂。农家乐一类乡村游,要办得有特色,有质量,引人入胜,也必须以文化为魂,让人们在游乐中能感受历史,体验人文。祝葵园在这方面走得更好。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