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尊重知识 让科技人员合理合法富起来

2015年07月30日 10:59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7日在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说,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应当是社会的中高收入群体。在基础研究收入保障机制外,还要创新收益分配机制,让科技人员以自己的发明创造合理合法富起来。

  【背景】拿高薪的不是管理层就是经营人员

  一个社会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单位,能拿高薪的不是管理层,就是经营人员,而从事业务、从事技术的,基本靠边站。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真正做业务的做内容的,长期受到忽视。因此,要让科技人员收入有尊严,必须营造“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氛围,让干科研的干业务的有收入有地位有面子。【详细

  【原因】为何科技人员的收入上不去?

  科技领域的资金分配严重不公,且存在科研贪腐。一者,基础学科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仍不足,有院士曾吐槽,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不能直接为企业所用,该领域科技人员大多还靠“死工资”,拨款若“不给力”,收入很难上得去;二者,技术人员的收入与贡献不成正比,他们掌握着企业甚至产业的技术命脉,但按现行规定不能从项目中获得直接经济收益;三者,即便是在高校或科研所,不差钱的也主要是项目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技术进步奖得主,一线研究者、实验人员的待遇普遍不高。此外,频频爆出的科研贪腐窝案,也令本该到位的学术资金,中饱了个别人的私囊。【详细

  【共识】科技人才的“富”也是社会财富

  但不管怎么说,经历了改革开放洗礼的社会已经普及了这样的观念:一是,科技人才的“富”,也是一种社会财富。只有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科研人员薪酬体制趋近最优化,技术创新才有动力,技术流动才有效率,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二是,在正常的社会里,知识与财富是正相关的。如果智识上的精英阶层都在上升通道上遇到困难,底层的问题就更难解决,因为后者往往需要前者的推动和设计。【详细

  【建议】必须改革现行科技创新体制

  首先,应加强对基础学科的支持,再高精尖的技术也离不开基础研究,况且比起应用型技术,基础学科的创新或突破难度更大,更考验“投入”的耐心,故而财政投入也应立足长远,确保科技人员安心做研究。其次,一些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的科研领域,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科研项目与产业资本“无缝对接”。让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顾问”等方式助力企业生产,既有利于提高自身收入,也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再次,鉴于当下我国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集中在高校内,挖潜这一人群的科研力量,就必须转变对高校教师的考核方式。【详细

  【深论】丘成桐:创新来自对学问的真正尊重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创新的时代。从一个学者的视角看,大学的创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是因为,创新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文化问题。大学作为追求真理、生产文化的场所,理应是创新的源头。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从政府官员到大学校长的一个普遍心态,或者说,很多人的最大愿望,就是中国学者能够拿到诺贝尔奖。当然,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也是世界上很多大学学者的愿望。但一个学者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得大奖,或者受到外界的重视,而是应该有一个基本目标,即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对人类生存和人类文明的探究等。从这样的出发点作出的研究,才有可能达到文明意义上的创新,进而实现有益于民族与世界的成就。【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电影《建党伟业》中有一幕场景让人印象很深。实力派演员扮演的“清末怪杰”辜鸿铭一出场就受聘成为北京大学的英文教授,登台受聘时,他脑后的辫子遭到众人的嘲笑,但他随后的话顿时让台下鸦雀无声:“我的辫子在脑后,你们的辫子在心里,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