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俐:助学贷款新政让教育公平惠及更多寒门学子

2015年07月10日 06: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王心俐认为,家庭背景造成人与人的差异,这个理由合情合理,但不能说明这个结果就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一个良善而有序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在各个阶层之间实现自由流动,而不是在父母的身份和影子下定位终生。

资料图片

  曾经向总理提出助学贷款异地衔接难、还款利率高的贵州贫困大学生,如今迎来了国家完善助学贷款的新政策。7月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国家助学贷款力度,为贫困学子创造公平成长环境。会议特别指出,将贷款最长期限由原先的10年、14年,统一延长至20年。将还本宽限期从2年延长至3年,宽限期内只需还利息、不需还本金。同时简化申请手续。(78日中国政府网)

  豆瓣网友翕如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那些看似不够成功的人,缺的不是同等的聪明努力,而是当他们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聪明努力时,其中一部分,是需要被用来‘克服’出身的”。

  是的,从出身的那一刻起,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就有了天壤之别,家庭穷和富的分野就横跨在我们面前。就像跑步,枪声响了,其他人都在奋力往前跑,穷人家的孩子却还在试图搬开自己面前的绊脚石。

  不可否认,家庭背景造成人与人的差异,这个理由合情合理,但不能说明这个结果就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一个良善而有序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在各个阶层之间实现自由流动,而不是在父母的身份和影子下定位终生。

  所以,人们常说,出身无法改变,知识却可以改变命运。因为唯有教育才能让人摆脱这些先天“枷锁”,让人可以通过自身后天的努力实现向上流动。

  曾经,当毛坦厂中学的穷孩子们可以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还是众多寒门学子为之奋斗的“心灵鸡汤”。然而,现实或许已经残酷到,我奋斗了18年,还是不能与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时,一些人正在远离“知识改变命运”的自我救赎之路……

  当读书的起跑线因为各种人为原因被分割成不同等级时,社会的公平谈何企及?

  这时候,社会机制要给弱者变强者的机会,就得由国家出面来补偿惨输在起跑线上的寒门学子。实际上,当我们审视当下的教育改革时,任何改革无论大小巨细,其改革方向还是应该得到认可的。从1977年冬,570万人从车间里、从农田中,走进了改变命运的考场。到今天,政府再推一系列助学贷款的新政策:一是高校学生在读期间助学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毕业后在还款期内继续攻读学位或在校期间因病等休学的,也可申请贴息。二是将贷款最长期限由原先的10年、14年,统一延长至20年。将还本宽限期从2年延长至3年,宽限期内只需还利息、不需还本金。同时简化申请手续。三是建立还款救助机制,对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等毕业借款学生,可申请代偿应还本息。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代偿资金原则上由所在省级财政承担。各级财政要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帮助贫困学子解决后顾之忧。

  不难发现,这些改革举措施更加细化,更加务实了。李克强总理也要求,新的贷款政策出台后,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广知相关信息。

  教育公平,利在千秋。年轻人终将会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希望政府能多一些这样的深化改革措施,使偏离已久的教育公平逐渐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让“穷人教育学”惠及更多寒门学子。(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王心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发展特殊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打造教育公平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