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神州广告炮轰“黑专车”为何反被骂?

2015年06月26日 13:42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昨天,神州专车推出了一组以“BeatU,我怕黑专车”为主题的广告,一众明星和大V出镜,手持禁止牌,痛陈“黑专车”之“黑”。尽管没有明说,但是明眼人很容易就看出来,神州专车想要“Beat”的“U”,其实就是美国打车软件公司优步“Uber”。有法律专家质疑神州专车涉嫌“恶意竞争”,网友则指责其“不够地道”,而这起舆论事件再次引燃近来有关专车的种种争议。

  【民意层面】谈及绑架民意,有些杞人忧天的味道

  看到公号上有一篇檄文,激昂地批评神州专车替用户做出选择,文章认为关于其他打车软件,到底是不是黑车,到底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应该由消费者自己来判断。文章在最后还用了“大部分网友都站在友商那边,甚至开始打出‘抵制神州专车’的口号。”来佐证作者的观点,显得有些滑稽。

  消费者是不是上帝我们不敢妄言,不过消费者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起码可以称得上是“精明能干”的。如果一个企业的几张海报就可以绑架民意,那就太过于低估今时今日消费者的智商了。

  一件商品该怎样选择,一种服务该如何评价,不是靠一些大V的嘴或是几张明星海报就可以左右的。“性价比”这三个字用在这里就很合适,比较是消费者最为擅长的技能,你的产品和服务几斤几两,拿到公众的心里称一下就知道,完全不必替消费者操这个心。【详细

  【道德层面】市场竞争环境下,靠抹黑对手恐有道德风险

  在进行广告推广的时候,切忌采取这种恐吓消费者、抹黑竞争对手的手段。这样做的话,自己也会面临一定道德风险,给公众留下不良观感,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影响自身企业形象。例如日前发生的小米与乐视之争中,双方互相攻讦不说,有一方甚至请来基金经理、分析师对竞争对手进行各方面抹黑,这种做法就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

  企业之间不免存在竞争,但应当鼓励的是良性竞争,而不是恶性竞争,更不是无视道德约束的无良竞争。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不仅受法规约束,无形中也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倘若企业漠视这一点,就可能遭遇公众的恶评和市场惩罚。【详细

  【监管层面】在一个新兴领域,该从何处介入,又该以怎样的姿态介入

  专车对人们生活的介入有点猝不及防却又似乎理所当然,伴随而来的是同专车有关的各种纠纷。以往,这样的纠纷通常发生在专车与出租车之间,这一点都不难理解。但是,两个网络打车公司之间掐架,瞬间“队友”成了“对手”,多少让人感到匪夷所思。无论神州还是其他网络打车公司,客观上对于整合交通资源、方便百姓出行是有益的,这也是它们能够存在、发展的土壤。但是,政策层面的节制对于这类新生事物又是必须的。如何让这样的新生事物保持应有的创新活力,让它们从各自方面推动社会向前走,同时又让它们在一个合理的框架内运行,不至于按下葫芦浮起瓢,在这边“给力”的同时又在另一边“撒气”,这需要管理的智慧。

  中国正在经历剧烈的社会转型,专车纠纷显然只是这种转型的一个缩影,而神州专车广告事件,更像是缩影中的一个细节。细节有时能决定成败,有时又无关大碍。对于这样的网络营销,网友们早已见怪不怪,完全可以把它当作网络汪洋中飘过的又一片落叶。但对于市场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来说,则应该从中领会一点什么,比如,在一个新兴领域,该从何处介入,又该以怎样的姿态介入。【详细

  微言大义:

  @融有道贷到钱:每一行都会有竞争对手,表面上看竞争对手抢占了市场份额,其实,他们同时还帮助自己把蛋糕做大。成熟的市场观念,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张朝阳:激烈的竞争不是恶性竞争。激烈的竞争导致一些价格和质量问题,也不是大问题,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会调节。把竞争恶性化,诱导大政府出面干预,这就给权力干预市场的机会,这才是市场经济的死敌。

  @翁一:神州黑Uber,是两种竞争模式的叫板。前者自己买车、自己雇佣司机、自己培训,后者则是“乌合之众”式的松散社会车辆。两种模式各有长短,但它们对于传统出租车垄断经营制度的态度却是不一样的。显然,神州尊重政府的牌照管制及其制定的游戏规则,这是神州黑Uber的根本前提。

  @罗昌平:我相信市场的力量。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当汽车出现时,坐马车的人,恨透了汽车,厌恶它会发出轰隆隆的噪音,会撞人,坐着也没有马车舒服,他们甚至用各种恶毒的语言妖魔化这个新生的怪物。然而,最终淘汰马车的不是福特和他的汽车工厂,而是不可阻挡的市场需求。如果互联网专车还处在发展的初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应该还是通过市场的力量去作出改变,而不会是哗众取宠似的营销策略和恶性竞争。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