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驻马店市的团结路,由于不满烧烤摊的油烟味和划拳、大声聊天的噪声,20多户居民从去年夏天开始,进行了长时间的喇叭维权。对此,相关商户们选择用敲打锅碗瓢盆的方式进行抗议还击。直到今天,这场维权行动依然没有结束。(6月15日央视)
当公共治理者未能充分发挥所肩负的调停、裁断、惩戒之职责,民间的利益冲突,便很可能沦为逞勇斗狠的私力对抗。在一种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蛮荒状态内,更凶狠、更恶毒、更决绝的一方,显然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恰是鉴于此,团结路上的住户和商家,从最开始的话语交锋,到其后的噪声攻击,直至最后堵路封门、拳脚相向。一路走来,所谓“维权”的手段,持续变得偏激和下作,追求的就是将对方“击倒”!
可是,又怎会有人轻易妥协呢?职能部门自始至终履职不力,让事态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而在理想状态下,此类有失体面的维权闹剧根本不会发生:倘若一开始,行政执法部门就能依规要求商户严控噪声、油烟等等,当然便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倘若在争执发生之初,主管者就能拿出魄力定纷止争,又何至于让风波一再升级?团结路的喇叭大战表明,公共管理若无法当断则断,无法适时介入,琐碎的小纠纷,也会被放大为轩然大波。
事实上,无论是街头整治,抑或其他形式的公共治理,有两个因素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一,把握好时间窗口;其二,坚持稳定的执法尺度。职能部门只有自始至终都能以及时、笃定的姿态,回应民间的利益纷争,才能避免慢慢失去公信、作茧自缚。要知道,所谓执法者的权威,不仅源于法律赋权,也源自于日常表现所建构的声誉。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