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限塑令能走出“七年之痒”吗?

2015年05月28日 14:06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26日,《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草案)》提交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记者注意到,其中明确,自本条例施行一年后,餐饮经营者应提供可循环使用筷子和可降解塑料餐具;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无偿或者变相无偿提供不可降解的塑料购物袋。(5月27日《现代快报》)

  【怀疑】江苏这次有把握一“令”即止?

  江苏将“限塑”摆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高度,纳入地方立法,意义重大,值得赞赏。但是,“限塑令”在全国执行的实际情况看,并不令人乐观。

  其一,早在2008年6月1日,国家就实施“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但时过近7年,现状有目共睹,无需赘述。立法规格更高的“限塑令”,都奈何不了的白色污染,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更是“限不了”后“解限”。江苏这次有把握一“令”即止?

  其二,草案中提到,今后这一规定一旦通过实施,将由市场监管部门来监管。根据国家要求,“限塑令”的执行,生产领域由质检负责,流通领域由工商负责。对企业违法生产超薄塑料袋,质检应责令停产,没收违法生产所得;对非法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工商部门应予以查处。事实上,这个“国家要求”并没有得到严格意义的执行,有的地方甚至挂了“空挡”。“国家要求”不听,都无须承担责任,“省级要求”,就一定会被当回事吗?

  其三,白色污染对于环境的危害,是长期而缓慢的。但因其确实方便生活,替代方案尚不成熟,多数老百姓对此非但不抵制还会出现“一边使用一边骂街”的怪象。这也是“限塑令”难执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如果针对环境保护的公益性诉讼门槛偏高,公益诉讼举步维艰;如果地方政府再“官不告民不究”(没有多少人会将对自己“有利”的塑料袋问题告到官方去)。那么,省级“限塑令”,恐怕很难深入人心。【详细

  【讽刺】七年之后,超市成了最大的赢家

  攸然之间,限塑令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七年之痒”的停滞之下,还有几个人记得曾经热闹一时的限塑令?恐怕包括某些监管部门在内,已然将其淡忘。七年之后,超市成了最大的赢家,因为他们通过收费获得了大量的收入,设计中的杠杆作用没有达到,公众的消费习惯依然没有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在限塑令失灵后,白色垃圾漫天飞舞。如果限塑令虚置无力的状况不再改变,那么再过七年依然是面貌依旧。

  对此,有相关行政监管部门认为,限塑令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一是超薄塑料袋的生产源头没控制住,地下黑工厂隐秘性强,查处难;二是市民的环保意识差,只图方便,没环保观念,纠正难;三是农贸市场及小商店、餐饮店等普遍免费赠送超薄塑料袋,法不责众,治理难。总之有生产环节的打假不力、有销售环节的治理不力、也有消费环节的引导不力,既无法打假治劣实现源头治理,又无法砍断链条阻断水源流动,更无法强化宣传扭转消费习惯。因而七年过去了,一句“法不责众”夹杂着无可奈何,使得限塑令无效至令,而且这一状态恐怕会延续。【详细

  【借鉴】寻找现行塑料的替代品

  事实上,限塑的目的是为了环保,倒逼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退市。显然,这是一个市场命题。大家之所以愿意使用一次塑料制品,一是它便宜,二是方便。据业内人士分析,与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相比,可降解的购物袋、一次性餐具价格会高出二三倍,大部分消费者不愿埋单。市场是理智的,在可替代的环保产品价格落差没有抹平之前,谁也不会自觉选择它,这必然导致监管在流通环节的干预和限制作用有限。【详细

  外国也“限塑”,其亮点之一便是有替代品,这也是其“限塑令”能够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行为习惯的基础。比如英国、德国使用的是可降解的淀粉袋、可回收的纸袋、可重复使用的棉麻袋、布兜。法国人购物则习惯于使用结实的小拖车……

  我认为,超薄塑料袋,是时代告别“提篮小卖”生活的产物,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限塑令”是依法进行的“堵”,找到方便易于老百姓接受的替代方案,则是切合民意的“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疏堵并举”,虽是老生常谈的治理旧话,但在“限塑令”问题上,仍是贴切的提醒。【详细

  【解决】立法限塑应更多依靠税收杠杆

  市场的问题应当用市场的办法解决,既然将限塑纳入循环经济的立法来调节,那么应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即通过提高生产和销售一次性非降解塑料制品税率、费率,并对可替代产品实施政策补贴、税收优惠等,通过经济手段,设置不同的入市门槛,来调节生产、销售与使用。试想,如果一次性塑料制品价格变贵了,谁又会选择呢?推而广之,在控制商品包装塑料滥用方面,同样也能发挥作用。当然,涉及税费及大的产业政策,地方立法权受限,没有多少作为的空间,这就需要国家层面健全立法,加强顶层设计。【详细

  微言大义:

  @中三小道道:是的,一直都在用,可是只有少数人自觉自备袋子,改变不了大局。建议广泛的发起宣传活动,养成习惯,就像现在的拒绝酒驾一样深入人心。

  @爱谁谁der微博:不用袋子用什么?

  @无聊的阿涛和阿莹有聊的生活:只不过是去超市要塑料袋却要花钱了。

  @jianghui00002:禁止制造不就没人使用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7年后重申“限塑令”本来就很尴尬,更何况7年前推行时遇到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可替代品尚未出现,执法效率低下,国民素质有待提高……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单单依靠空洞的说教,“限塑令”恐怕还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