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斌:从“医生不敢在自家医院看病”看公共管理……

2015年05月28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许斌认为,我们谈论各行各业的公共管理,目的无非是为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然后公平竞争而已。

资料图片

  刘亮琼在好多家私立医院工作过,治什么的科室都有,但她自己如果有病,绝不会去这些医院。“哪怕开点药,我都起码要去公立的二级医院。亲戚朋友看病,我也绝对不会推荐他们到我们那种医院去。”(5月27日《现代快报》)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所谓民营医院,几乎就等同于“男科”、“妇科”、“不孕不育”、“尖锐湿疣”这类的医院。尽管这些年也炒作过一些“高端”概念,但那也只是炒作一下罢了。

  公立医院存在种种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民营医院公信力普遍不高,那也是事实。如果这时候彻底取消民营医院,重回“一大二公”体制,相信很多人也不会赞同。就像数十年前,“温州纸皮鞋”闻名天下,人人都骂,但稍微冷静下来之后发现,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回到旧体制中去。

  出现这样的乱象并不是因为市场化的方向错了,而是因为市场化的程度还不够。众所周知,市场化一定是以管理部门的严守中立为前提的。管理部门严守中立不仅意味着市场对资本完全开放,医疗体系对资本完全开放,还应当包括监管从严。而严守中立又是以管办分离为前提的。倘若管办不分离,那么严守中立就是一句空话,市场必定是充满陷阱,监管也必定是敷衍塞责的。这个时候,志于悬壶济世的正人君子们往往因为疲于应对,或者不愿参与“蝇营狗苟”的勾当而主动或被动地被排除于行业之外,反而为别有用心者打开了缺口。这就是所谓的“逆淘汰”结果。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一个人要去南方,结果走上了往北方去的路,旁人告诉他走错了方向,他却一再强调自己的马快,或者还说要鞭打马儿,让马儿跑得更快。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离目的地更远了……不要再谈什么加强管理了。加强管理如果不是以管办分离为前提,那么这样的“努力”只是徒劳。

  我们谈论各行各业的公共管理,目的无非是为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然后公平竞争而已。(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许斌)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重庆医改夭折源于单兵突进

     “短命”医改,溃于急促轻率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