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不愿子承父业”折射出社会资源配置失衡

2015年05月26日 16: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者看来,当下社会声望最高的5个职业依次是:科研人员、大学教授、工程师、医生、律师。78.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职业的社会声望一般或较低,41.3%的受访者不愿意子女从事自己现在的职业。(5月25日《中国青年报》)
 
  【矫情】抱怨为何言不由衷?
  
  很多人的这类表示,其实是言不由衷。笔者认识一名在乡镇工作的党委书记,交谈时他抱怨说:乡镇工作太辛苦,今后说什么也不让子女从事自己的职业。可几年过后,我却发现,他的儿子、女儿都成了乡镇的公务员,就连儿媳妇和女婿都是公务员;还有一名医院的院长也曾给我说过类似的话,可我发现他一家人都在卫生系统,就连孙女读的也是医科大学。【详细
  
  【问题】职业评价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一个更加吊诡的调查结论是,在受访者评出的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中,医生、律师等对自身职业声望的评价仅处于中下水平。面对同一职业,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职业评价往往落入“别人家的孩子”的俗套。就某一职业而言,社会评价的高低无法左右“局中人”的困惑,横向比较,总能找出本职业与“别人家的职业”欠缺之处,职业声望排序,永远不敢把本职业排在第一。【详细
  
  【病根】价值观与实际追求并不相符
  
  相关调查就像为转型期中国的择业状况开出了一份病理报告。人们表面遵从的价值观与实际追求存在着一定差异和冲突,这正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体现。也就是说,人们虽然知道什么价值观是正确的,受现实条件制约,却只能作出务实和功利的选择。例如,尽管人们并不认为公务员的社会声望有多高,却还是挤破了门槛想进去。这次调查也显示,受访者希望从事职业的特点,排在前4位的是收入水平高、稳定性强、可持续性强和工作环境好。【详细
  
  【药方】健康社会需要职业认同感的相对平衡
  
  一个科学合理而又充满活力的社会,应该是职业多元又能各安其责的社会,而职业多元化的存在并被内心接纳的一个关键前提,就是职业认同感相对平衡,而不是被彼此之间的鸿沟阻断。当整个社会广泛认同的职业局限于少数几个,人们的自由择业权变成无奈被动的“听命运安排”,只会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导致群体对立。伴随“官二代、富二代、穷二代”出现的诸如“仇官仇富”心态的日益泛滥,正是这个对立的必然结果。【详细
  
  【疗效】择业标准究竟该是什么?
  
  唯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方能走出择业的“困局”,“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才会成为择业标准,人生舞台也会因这份职业的选择而变得绚丽起来。不能让职业沦为纯粹的谋生平台,更不能看作是“风光”的体面,要有奉献精神,要有爱岗敬业精神,才能创造出令人羡慕的个人财富,更会创造出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到那时,即便是白了少年头,也无悔初衷、不枉此生。【详细
  
  微言大义:
  @喵星人118:不想让孩子在从事父母行业了,因为自己就厌倦了!
  @张鹏程hd: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最好。
  @海浪幽灵:我觉得首先这份职业要正正当当,另外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喜欢。
  @牧友牧友:以后孩子的事,由他自己去吧!
  @夏天的风_暖暖吹过:律师是有不错的社会评价,可是也辛苦啊,弄不好还会被威胁人身安全。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国内的人才多流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较为稳定的机构,而在西方国家,企业更受人才的青睐。其中关键并不仅仅在于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而在于社会资源配置的错位。
   只有当企业职工与公务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福利、资源、机会和稳定性相对平衡时,这个社会的择业标准才会更多地由个人意志或市场力量来主导,其职业构成也才能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