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嘉:德育切不可“去中国化”

2015年04月22日 10:24   来源:环球时报   吕嘉

  道德滑坡成为当下中国的一个顽疾。原因何在?如何有效解决问题?道德是人的言行准则,源于人的自我认知,并非基于人对物质必然法则的科学认识。道德教育是人的教育,同传授知识的科学教育有所区别。德国哲学家康德称道德律令是对人的“绝对命令”:人为什么要信守承诺?不为什么。因为你是人,你就得信守承诺,并非因为存在着某种不可违背的、物质运动的必然法则。

  在那些拥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家,道德教育历来依托、维系于宗教传统。“十戒”是西方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全部或部分来源。英国、瑞典等国公立学校仍开设宗教课,法国、瑞士的公民教育无不渗透宗教精神,以教义为依据。在美国,宗教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文化是世界诸伟大文化中唯一的非宗教性文化,梁漱溟先生称其 “以道德代宗教”。你在文明中成长成人,人的准则就已经融入你的意识,无须解释,无须论证,你亦不会质疑,只需要启发、培育、巩固、强化,使之成为中国人时刻审视自己思想言行的生命准绳。《论语》只讨论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如何成为君子,并不探讨人何以一定要成为君子,并不论证人何以不能做小人。孟子将孔子思想凝练表述为人性本善,教化成人的哲学理念。

  在一个人或长或短的人生中,人之为人的准则是通过长辈教诲、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民间戏剧等,悄然潜入头脑,终生难以磨灭,形成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这就是中国人道德教育的来源。两千年来,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传统,却同样拥有天经地义的生命准则。中国亦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为伏尔泰、莱布尼兹等西方哲人所仰慕。

  当前道德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道德教育的“去中国化”:道德教育被纳入现代学科制度,也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了传授有关伦理道德现象的科学知识教育。这是一种极为荒谬的现象:人是一切知识的创造者,有关人的教育即德育在知识层次上却大大低于经济学、农学等应用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关伦理道德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知识可以用来解释伦理道德现象,却不能有效启发、培育、巩固、强化人内心中的人的准则。结果,我们在道德教育上投入大量精力,安排了很多课时,却普遍缺乏实际效果。

  要根本解决当前道德教育的问题,必须自觉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解放思想,超越现代学科制度的束缚,确立传承中国文化的道德教育理念。▲(作者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