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职称骂街的现代作家能写出“四大名著”吗?

2015年04月21日 09:08   来源:中国江苏网   郭元鹏

  继去年公开质疑柳忠秧为鲁迅文学奖“跑奖”之后,4月18日凌晨,作家方方发表《我的质疑书》一文,质疑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作协党组让完全不符合规定的T诗人,得以顺利晋升正高二级职称。该文在各门户网站、微信朋友圈中迅速发酵。有网友表态支持方方,“呼唤文学良心”。

  (4月20日《新华网》)

  我不知道,方方口中的T诗人是不是符合职称评定标准,在有关部门尚未介入调查的时候,也不能就认定T诗人的职称评定有问题。但是,通过这起事件,可以看透一种现象:任何人心中都有职称情结。就连读者眼中超凡脱俗的作家,也难以逃离对职称的情有独钟。

  写作靠的是“笔头子”而不是“高帽子”。

  古往今来,多少传世名作被我们所钟爱。有多少传世名作是依靠职称写出来的?当然,那个时候也没有职称之说。但是,却没有因为一部书的作者是朝廷官员而成为名著。能够流传开来的恰恰是草根作家书籍。蒲松龄一生多次应试,可是屡屡受挫。正是因为他的草根身份,才有了《聊斋志异》。没有身份的作家,没有名头所指望,他们不能与其他人比名气、比身份,能够比的也只是手中的笔。

  恰恰是没有了很多可比性,才让他们的创作少了功名利禄的骚扰,没有了功名利禄的写作,才是真性情的写作,真性情的写作也就有了群众基础。他们虽然不能像有身份的人刻印更多书籍,使用更好纸张,可是他们的书籍却都成了名著。说到这里,还不得不说写出了《西游记》的吴承恩。由于一生贫寒,他的书籍多散落民间,没有一次像样的刻版印刷,却比那些刻版印刷的豪华书籍还有受众。

  再想想很多草根起来的现代作家,在创作处女作的时候,他们什么身份也没有,只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恰恰是那个时候的创作成了经典。此后,身份来了,影响来了,职称来了,官帽来了,又创作出了什么?

  没有一个读者阅读的时候,看的是一个作家,一个诗人的职称。没有一个读者看书的时候,看的是作家的官帽子。哪怕你是最高职称,哪怕你是作协主席,只要书写的不好,读者也不买账。有网友认为,只有方方才会干得罪人的事。其实,方方依然没有摆脱职称情结,举报T诗人的时候,举报人社局的时候,她何尝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拿到这个向往已久的职称?当一个作家心里老是想着大奖,想着职称的时候,还能写出什么好作品?还能有真性情的写作吗?

  古时候没有职称的说法,可是四大名著流传至今。而现代作家拥有了这么多的职称之后,写出了几部让我们记得住的作品?有些行业是不适合用职称衡量水平的。遗憾的是,陕西省正开展“职业农民职称”发证工作,有100多个人拿到了最高级别的农民职称,这些职称农民未必就能种好地,也未必去种地。

  作家的职称其实就是“文学聊斋”而已。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