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先模,不妨以确认常识为起点

2015年04月21日 07:22   来源:长江日报   梅明蕾

  最近,武汉市首届功勋市民、模范市民和文明市民评选揭晓,21位个人和一个群体获得了这些荣誉称号。城市是人的城市。有评论认为“人民的优秀代表,崇高品格,是这个城市真正的力量”,我深以为然。

  “功勋”也好,“模范”也罢,都表明这些市民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事迹,为城市影响力的提升作出重要贡献。比如吴天祥,作为一个志愿者,践行着“做一辈子好事”的宏愿;再看赵梓森,以自己的努力推动“中国光谷”从概念到实体;至于杂技大师夏菊花,杂技《顶碗》即已成为她的代名词。这样一些成绩的取得,既有其崇高品格打底,更有其特殊禀赋的支撑。因此绝大多数普通市民向他们学习、致敬的,只能是其精神品格,而不可能是对其具体事迹的克隆。是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借用宣传话语,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我国一位知名的新闻界前辈曾就发现典型、宣传典型的行为实质作过一个概括,即“面上找问题,点上找答案”,就是说,当社会上、行业中存在病态、缺陷时,适逢某个人或群体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这个人或群体即可作为“典型”被发掘、宣传之,以作疗治不足、匡正民风、提振精气神的正面榜样。正如,当见危难而吝于伸出援手的风气盛行时,长江救援志愿队作为针对此风的正面典型便呼之欲出;医患矛盾重重、看病难困扰民众的情境下,王争艳、段逸群自然获广泛点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就此看来,“抓典型”的功夫正在于准确的针对性,面上的问题看得准,点上的答案找得准,抓出的“典型”才立得住。

  细读21位获得殊荣的市民事迹,他们虽职业不同,事迹有异,却无一不是敬业者,无一不是力求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极致的普通人。不错,“敬业”乃国家倡导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但也未尝不是正常社会的常识。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职业或岗位必定成为各自的人生舞台。这舞台绚丽与否,不在职业(位)高低,更看你对职(事)业或岗位的虔敬程度。也正是在这样的评判尺度下,残疾人志愿者才有可能与著名学者、科学家获得同等荣誉。

  说到先模人物,他们一方面或有超出常人的崇高品格,也更乃正常社会中公共常识的认同者和坚守者。我们礼赞先模,不妨以确认常识为起点;而我心目中的“一城好人”,正起步于以公序良俗为常态的回归。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