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最优途径

2015年03月31日 11:11   来源:中国网   王振峰

  据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于近期发布,《纲要》对与原来京津冀三地上报的“北京四中心、天津四中心、河北五中心”定位进行了较大调整;调整后强调只有北京这个中心,更加重视三地的错位发展。(3月30日 中国经济网)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已被视作推动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积极力量。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对于积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长远意义。

  博鳌2015年会期间,被誉为将撬动万亿资金出海的“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方案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这将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力。接下来,组织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在科学规划与功能合理布局下,创造新的巨大投资需求,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带,无疑是新形势下大家及各种市场主体另一个极为关注的重点。

  据报道,即将出台的《纲要》,集中突出北京保持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四个中心地位(即只有一个“中心”),而天津的定位则侧重于发展“一个基地三个区”( 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定位主要涉及到产业转型升级、商贸物流、环保和生态涵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四个基地”发展。综合起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调,将围绕突出北京的首都中心功能,在空间管理与空间发展上注重京津冀三地的错位发展。

  京津冀1亿多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比重的10.9%,但三地经济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尤其是京冀两地落差更大。此外,三地的产业发展虽处于不同梯度,但各地也分别有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重点发展行业。还有,生态环境治理也是时下三地“迫在眉睫”的大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个框架平台下,假如你中心,我中心,大家都是中心,都是“太阳”,其实就等于没有中心。不见星星、月亮,那就不成“太空”了。

  假如不错位发展,京津冀三地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很难解决,就有可能导致重复建设,资源配置效率也难以得到更大的提升;并且,无形中将使得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成本大大上升。同构性、同质化的趋同发展,区域间经济的竞争冲突肯定依旧存在,京津冀也就难以协同起来,更说不上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犹如三国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各自为战、各自把自己当做中心肯定不行;不能“各就各位”,而应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习近平主席曾经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各地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去年,习主席还就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以及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等七方面作出部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可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国家大战略,协同是首要任务,共赢发展是目标,错位发展是一个最优的可实现途径。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像一艘前行的大船,欲乘国家战略的“东风”,只有扬起协作协同的风帆,才有强劲的合力。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使命、责任及功能定位必须清晰和明确,错位发展的顶层设计更务实、更合理、更能协调共进!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