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命运共同体” 亚洲需要博鳌论坛这块阵地

2015年03月29日 08: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3月28日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将继续给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3月28日中国经济网综合)

  历久弥新。时代的发展正为博鳌论坛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形成更多的新内涵,因为它为亚洲这个“命运共同体”刻画出更多的历史责任,形成更多的社会担当。在国际组织密集的现状中,各个组织正代表各方的利益而发声。在亚洲,共同的担当意识已让博鳌论坛各成员国切身感觉到:亚洲需要博鳌论坛这块阵地来发声。

  毫无疑问,中国不仅从理论形态上丰富了博鳌论坛的历史内涵,先后产生了“命运共同体”、“革新、责任、合作;亚洲寻求共同发展”等理论命题,也从物质形态上丰富了博鳌论坛的发展形式,先后倡议成立亚投行、“一路一带”,并拿出真金白银,成为亚投行的最大股东,却不追求一股独大。中国已经设立了注册资本达615亿元的丝路基金,使亚洲发展空间的内涵更加丰富。博鳌论坛不仅掷地有声,更以“实体”的方式带动亚洲经济的横向联合。

  从某种程度上讲,博鳌论坛除去不勾肩搭背、不灌输意识形态外,更多地倾向于经济领域的建设或某些具有争议的国际议题,实质就是以“命运共同体”作框架向世界发出亚洲的声音。

  世界需要亚洲的声音。因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包括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的问题、气候变化的问题,都需要亚洲的力量,亚洲的力量是形成世界新秩序的重要力量。这其中,也包容着亚洲的智慧。没有亚洲,世界不完整,没有世界的构图,亚洲也会失色。世界和亚洲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亚洲和世界无法分离。

  亚洲色彩颇浓的博鳌论坛及由其会议决策所形成的经济实体,正在吸引着世界的眼光。欧洲等一些国家纷纷作出决定,积极参加亚投行的商务活动,或加盟,或入股,这绝对是一种超越地域意义的战略选择,注定亚洲和世界会自觉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亚洲的精彩带给世界的影响。

  既然世界需要亚洲,那么只有亚洲和世界融为一体,世界的前景才会越来越光明。由争端引发的战争因素,由争议引发的其它危机,会因全球融合、彼此谅解而逐渐消弭,使世界更加和谐。

  但争议总是存在的,分歧也总是以各种方式嵌入世界各地的各种事件之中。对此,世界需要亚洲有一块发声的阵地,亚洲本身也需要有一个发声的阵地。虽然站在这个阵地上有时只是彼此相望,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范畴里,世界需要亚洲文明的撞击,有时,守望就是一种促进世界进步的重要情愫。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今年的博鳌论坛格外引人注目。首先,出席本届年会的领导人规模超过历届年会,议题设置也突破了以往主要淡经济的固有格式。今年,大会的主题就是“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一个政治话题,也是一个经济话题,还是一个社会话题。话题的共性在于:我们如何在亚洲区域建立一种“命运共同体”?而建成之后,我们又如何在尊重各国主权的条件下实现风雨同舟?这是我们议论的重点,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还是我们希望的焦点。

  能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大概有三个要素:一是如何以国际型组织方式定位,从而突破传统的加盟方式;二是如何相互制约,相互就某一意见向国际发声;三是如何让亚洲的经济发展改变世界、造福人类。我们需要思考这些问题。

  能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化的“命运共同体”,大概要走三种程序。一是国际社会的认可程序;二是亚洲各国的互认程序;三是这个组织的作用力如何发挥的程序。这需要亚洲各国的智慧。

  能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命运共同体”,事关亚洲的根本利益,代表着亚洲各国一致的思想,是亚洲如何科学发展、融入世界的关键环节。因为现在世界有关组织有时处于无序状态,且这些国际组织根本无暇顾及亚洲利益。而亚洲的多数国家根本无法和欧洲的大国、富国比较,许多国家依然处于发展之中,发展之中的国家和富裕起来的国家自然在某些方面无法取得认识的一致性,更难形成制度的一致性。因此,亚洲各国需要博鳌论坛这样一个平台,需要这么一块阵地来发声,它的崛起,必将令世界瞩目。(中国经济网网友 李宏剑)

(责任编辑:张厚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