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死不起”只是调侃 殡葬暴利须打破

2015年03月27日 13:30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清明节快到了,“殡葬”又成热门话题。日前,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发布了《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报告说,北京市区居民的殡葬消费平均达到8万元,其中公墓消费占整个殡葬消费的87.5%。公墓消费过高,大部分居民直呼难以承受。

  殡葬为什么这么贵?

  答案人人耳熟能详:地皮紧张。政府官员都是这么解释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则会在此答案上增加一条解释:行政垄断。【详细

  目前大多数地方的殡葬业服务都市场化运营,这种模式确实提升了殡葬业的服务质量,但其背后所对应的实质是亦政亦商的半市场格局,是一种行政垄断性质的授权经营。譬如,殡葬业市场主体大多都是民政部门的下属企事业单位。在这样一种殡葬体制下,殡葬业所应该体现的公共属性往往被消解,福利性质也常被不透明的市场化操作而扭曲,殡葬服务当然会有更多的“涨价动力”。

  “物以稀为贵”,同样成为殡葬服务业价格上涨的一个推手。比如,近10年来,北京没有再增加一分土地作为公墓用地,33家公墓的面积多年没有增加,剩下的土地是稀缺的。民政部门表示,经营性墓地通过价格手段调节供需关系,政府不便过多干预。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公墓用地近10年来不增加一分?既不增加带有福利性质的公共墓地,又称不方便干预价格,客观上究形成了一种稀缺资源。【详细

  “死不起”只是调侃,丧葬观念要改

  丧葬费用过高,这早已成为坊间热议并吐槽的话题。但“死不起”其实只是一个调侃式的舆论反映。大家吐槽“死不起”是因为全国知名的墓地和殡葬机构挂牌价实在高得吓人。比如,一般而言,给逝者化妆比给新娘化妆就要贵好几倍。

  揆诸现实,墓地价格和殡葬机构的服务收费持续高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在我国,墓地和殡葬机构大多是当地民政部门的事业编制单位,其提供的服务属于社会公共福利服务性质,但一些机构的定价却带着随意、不透明和水涨船高的属性。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人也存在“厚养薄葬”一说,但是“厚养”未见得人人认同,“厚葬”却是普遍认同的方式。从殡葬服务到殡葬用品,很多人的心理是不求最好,只求最贵。

  众所周知,但凡有点积蓄的人家,如果家里有人过世,一般都会竭力操办一番,要不然生者会觉得自己对不住死者,也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面子。而殡葬服务机构也在利用社会民众的这一心理,想出各种花样来抬高殡葬服务的价格。【详细

  让死者有尊严,活者从容

  殡葬业所暴露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问题,而更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如何建立一个“让死者有尊严,活者能从容”的殡葬生态,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迫切正视的民生问题。【详细

  当下,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还原公共服务产品公益属性,正在成为政府与社会的共识,打破殡葬行业暴利惯性,回归公益本质,势在必行。在我看来,不仅是遗体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费用应该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诸如公墓、骨灰盒、花圈、灵堂等殡葬服务价格也应该受到制约。不能让天价公墓、骨灰盒张开血盆大口任性地掏民众的腰包。【详细】 

  微言大义:

  @网络蜈蚣:“死不起”是普通百姓对垄断行业暴利的一声呐喊。

  @LostCorner_:突然想起一句诗:埋不起的骨灰,扬了它。

  @卡卡不爱皇马:活着住的是70年产权的,死了住的是20年产权的。活着死了都不是自己的。

  @KAihisie:生不对,死不起。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死不起”、“生不如死”等种种调侃的背后是殡葬业的价格畸高,也暴露出政府部门的监管缺失和基本公共服务缺位。殡葬业的生态需要重构,需要打破暴利垄断,让市场充分竞争,如此,才能让“逝者安息,生者幸福”。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