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实主义的态度观察和思考“博士返乡笔记”

2015年02月26日 07:35   来源:长江日报   李杏

  春节期间,一篇名为《博士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作者王磊光系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他在文中分享了自己春节返乡的所见所闻,通过铁路交通、乡村婚丧嫁娶新貌到读书人的境遇等,以富有情感的笔触展现出个人对当下乡土中国的观察与思考。

  在王磊光看来,这篇“长微博”只是普通的生活见闻,却出乎意料地触动了一大批读者,尤其是在春节假期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引起了众多与他有着类似经历的读书人的共鸣。或许正如王磊光所言,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了其中”,但由此开启的对乡村乃至更为广阔的现实问题的讨论,却尤为值得言说。

  “爆红”的博士返乡笔记,并不是严谨的学术报告,而像是一个知识青年的社会观察随笔,在字里行间满溢对家国现实的关切,更不乏用心体验独立思考的精神。在信息生产与传播日益驳杂的冲击下,仍怀有“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去观察和理性思考现实问题的热情,已经越来越不可多得,这大概也是返乡笔记最珍贵的地方。

  今天,生活在一个由网络、数据构建的世界,我们更易于获知信息,我们甚至因此作出一种判断,认为自己比以往任何时期的人都更了解身处的时代。我们读取信息,观看视频,从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介渠道认识自己熟悉乃至不熟悉的环境,以为那就是社会的真相和全部。观点市场中,许多看似严肃的深刻讨论,建立在残缺和不实的真相之上。通过编辑、裁剪、拼接构建并推送到你眼前的世界取代了现实的世界,仿佛比现实更真实。那个只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体验,从而认知现实世界的日子离现在并没有多远,但越来越多的人却在渐渐忘记和失去这种观察,以及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的能力。而转型社会中的“无力感”,更加速了一些人对现实的逃避。

  缺乏观察鲜少思考,或者果断置身事外,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判断的简单化。在不少复杂事件的来龙去脉还没有弄清楚之前,武断地结论早就先行一步。一桩事摆在面前,当然不是对的就是错的,除了好就是坏,“点赞”或“吐槽”是最直观的呈现。在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有的不是还原事实、分析成因、寻求改善方案的“构建”态度,而是为了支持而支持,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情绪性跟风。这种“站队”式的思维模式,自然可以联系到曾经特殊的历史时期,但在鼓励包容、开放、创新的当下,继续这么妄下定论,实在不合时宜。

  客观而言,王磊光的返乡笔记说不上高深,也未必蕴含洞见,但他特意坐上“绿皮车”观察你所忽略的、来自社会某些阶层的群体,以田野考察的方式去探寻和思考正在乡村发生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变化,无疑在各个层面上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的当代样式。而这个社会的所有改进的可能,无不开始于这样的反思。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