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栋:"国企员工持股"有望重启 尚需迈过"三道坎"

2015年02月20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试点国企员工持股,不仅要把员工个人利益和公司发展捆绑在一起,而且要把市场上的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过程一定要公开透明,严格执行相关程序,而且要建立追责机制。

 资料图片

  在停滞了多年之后,国企员工持股重启在即。有消息称,国务院国资委已审议《关于实行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可望近期推出。这意味着在停摆11年后,员工持股有望重启。

  员工持股就是企业员工持有本企业股的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标志着员工持股的新时代到来,通过投资者对公司生产经营状况的密切关注以及全方位监督,能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凝聚力,同时为员工分享企业经营成果带来更多机会,进而为股东价值的全面提升创造条件。

  要使国企员工持股走好,还需迈过“三道坎”。

  一是需过制度设计坎。

  譬如此次员工持股的试点企业将主要在商业一类企业中选取,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一般不实行。集团层面和央企重要的子企业不推行。存量不碰,员工持股以增量为主,其总比例不能超过25%、个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5%等等。这些都为员工持股定好了“基调”。但同任何意见一样,这个意见初衷再好,考虑再周全,还有待时间检验。这需要有关部门密切关注试点的情况,及时拾遗补缺。

  二是需过防范风险坎。

  由于这项制度设计的复杂性,执行起来监管稍有不慎,便容易出现短期套利行为、管理层控股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关键在于要对风险有足够的估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对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能有预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点。随着员工持股实施、投资者参与度的提高,问题和矛盾也会相应增多。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企业效益下滑,不仅使上市公司的运行质量出现了下降,而且员工的积极性也在不断下降。同时有关股权估值、股份定价、持股数量与比例、持股资金来源、员工持股退出等技术性规范还停留在原则上,可操作性尚难验证。这也都是需要“防范”的环节。

  三是需过兼顾公平坎。

  尽管有专家建议,要搞激励型员工持股,避免“撒胡椒面”,对象主要是企业高管和业务骨干。这对于防止出现“平均主义大锅饭”有积极的意义。但高管薪酬本就很高,再让他们持股是否合适?业务骨干谁说了算、其它员工怎么看、如何兼顾公平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问题。由此,当下员工持股制度会否变味,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会不会产生新的不公,也就成为市场担忧的重点。

  因此,试点国企员工持股,不仅要把员工个人利益和公司发展捆绑在一起,而且要把市场上的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过程一定要公开透明,严格执行相关程序,而且要建立追责机制。如果员工持股无视公平公正尺度,只让少数人发财,那么这个“试点”就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了。(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国企反腐与改革不能相互取代

     被巡视国企如何“对症治病”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