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分析沙漠治理三大转变:企业渐成投资主体

2015年02月09日 11:3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今日库布其穿沙公路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郭启俊及调研组成员考察库布其七星湖植物馆

  沙漠化治理,一直是地方干部群众的“心病”。投入不少,辛苦不少,几十年来却是成效甚微,沙进人退仍是现状。据统计,我国沙化土地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尤其是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同时各地区鼓励各类法人实体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跨行业、跨行政区域的投资,治理沙漠和发展沙产业。

  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王文彪作了“关于稳定沙漠土地承包关系的建议”的发言,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两会结束后,2014年3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同志作出批示,请区政协做调研,对沙漠治理已取得一定成绩,要总结经验,继续着力推动这项工作。随后,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和林业厅、农牧业厅等部门组成的调研组,两次深入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其沙漠区域磴口县、阿左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对4个旗县的13个治沙企业开展调研,最终形成了“关于企业治理沙漠生态及沙区土地承包经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输沙近一亿吨,造成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公分以上,直接威胁包兰铁路、京藏高速公路及沿黄地区的安全。库布其沙漠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被称为“悬在北京头上的一盆沙”,直接关系京津冀和华北等地区的生态安全。两大沙漠构成了我国西北通往内地沙尘暴的主要通道。但这两大沙漠降雨量相对较多,黄河的流经也带来较为丰富的地上、地下水资源。因而这两大沙漠也具有可逆转性,是我国最具有治理改造条件的沙漠。

  据内蒙古政协杂志社发布的文章显示,调研报告称,经过几十年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的治理,两大沙漠整体上正在实现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由政府投资为主向全社会多元化投资为主转变、由小面积零星治理向大面积规模化治理转变、由单纯生态治理向“三效”并重转变。

  以杭锦旗为例,近十多年来国家累计投资近10亿元,旗财政累计投资5.2亿元,而同期30多家企业累计投入30亿元。2011年至2013年,磴口县共争取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国家资金5000万元,通过发展酿酒葡萄和梭梭林接种肉苁产业,拉动企业投入2亿元,是国家投资额的4倍。

  在两大沙漠的治理中,有一批企业治理面积达到几万亩或几十万亩,有的达到上百万亩。比如亿利资源集团在杭锦旗境内库布其沙漠,通过转包、租赁、划拨等多种形式,治理面积达695万亩(含与农牧民联合飞播封育造林330万亩)。东达集团在达拉特旗境内库布其沙漠共治理近300万亩。伊泰集团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营造了20万亩碳汇林。西蒙集团在杭锦旗与当地农牧民合作经营严重退化、沙化草牧场已达10万亩。阿拉善盟规划的乌兰布和沙产业示范区,将在沿黄南北长100公里、东西宽5至15公里的地带展开沙漠生态治理。

  经过多年的治理,两大沙漠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生态效益。目前库布其沙漠实现绿化面积5153平方公里,控制荒漠化面积1.1万平方公里,建成了全长200多公里的沙漠生态绿色屏障,沙漠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

  在生态取得显著效益的同时,治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展示出良好的态势。如亿利资源集团建成了以甘草为主的大规模中药材基地,制药已经成为集团的重要产业;建设大型沙地樟松等种质资源基地,培育百兆瓦级沙漠太阳能基地和百万吨级的碳基复合混合肥产业;依托七星湖的优势资源,沙漠生态旅游已初具规模;通过发展当地生态产业和组建“民工联队”向河北、新疆等地输出劳务技术,每年安排农牧民近万人次就业;建设沙漠新村和亿利东方学校,发展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从2007年开始至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连续四届举办库布其沙漠论坛。

  此外,在乌兰布和沙漠肉苁蓉和酿酒葡萄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诸如王爷地、游牧一族、汉森、金沙臻宝等一批技术创新型民营企业。

  今年4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库布其沙漠确定为“联合国生态经济示范区”,在全球分享和推广中国这一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经验。

  对于王文彪委员在2014年全国两会发言时提出的“稳定沙漠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建议,调研报告也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报告称,当前影响企业持续治沙的最大问题是土地经营使用年限。企业经营的沙漠土地绝大多数是从农牧民手中流转的,承包期限基本上是2027年或2028年到期,仅剩14年左右的时间。沙漠治理投资回报期长,因二轮土地承包剩余年限较短,治沙企业普遍存在后顾之忧。

  对此,报告建议从沙漠土地的特殊性出发,积极有序地推进沙漠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对于具体措施和办法,报告建议首先依法延长沙漠土地承包经营年限。自治区可以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取其承包经营期的上限,明确将沙漠土地中的草地和林地承包经营期限分别延长至50年和70年(以原土地承包年为起始年)。其次,企业与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牧民续签补充合同,解决已经形成的土地承包经营中的遗留问题。此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农牧民实行股份制经营。

  2014年,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框架基本确立, 2015年,将真正开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大幕。深化沙漠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可以成为内蒙古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新亮点。不仅可以破解企业治沙的难题,还有利于自治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调研报告建议内蒙古自治区将沙漠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此外,调研报告还提出了“在保护生态中更好地发展沙漠经济”、“主动解决土地承包经营中的其他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等问题。

  以下为内蒙古政协杂志社发布的《解读“关于企业治理沙漠生态及沙区土地承包经营情况的调研报告”》文章全文:

  多元 深化 保障

  ——解读“关于企业治理沙漠生态及沙区土地承包经营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内蒙古政协杂志社

  记者 常歌

  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王文彪作了“关于稳定沙漠土地承包关系的建议”的发言,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王文彪的发言全面介绍了内蒙古沙漠化的情况,并且指出,“根据沙化规律,自然恢复1厘米厚的沙漠土壤需要上万年的时间;人工治理,也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我国现行沙漠土地政策一种是国有土地,另一种是像农村土地一样最长不超过30年承包期,这连沙漠治理的一个周期也完成不了,更谈不上治理沙漠的持久动力和长效保障了。因此,我建议:稳定沙漠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延长沙漠土地承包年限至70年到100年,并赋予承包者对沙漠的使用、收益、流转和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明晰沙漠治理和生态建设的责任主体和产权主体,鼓励社会力量按照市场机制发展生态产业”。

  3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同志作出批示:“王文彪同志在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呼吁重视沙漠治理及相关意见和建议,请区政协做点调研。对沙漠治理已取得一定成绩,要总结经验,继续着力推动这项工作。”之后,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任亚平同志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和林业厅、农牧业厅等部门组成调研组,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郭启俊带队,分别于5月12日至5月16日、6月24日至25日两次深入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其沙漠区域磴口县、阿左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对4个旗县的13个治沙企业开展调研。最终形成的“关于企业治理沙漠生态及沙区土地承包经营情况的调研报告”提交至自治区党委、政府。自治区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在批示中指出,“有些意见应纳入重点改革方案中”。

  调研报告因为什么触动了自治区领导?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