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校长共餐”能吃出什么味儿?(图)

2015年01月30日 07:48   来源:工人日报   关越

吃出“好味道” 李法明 画

  近日,据媒体报道,扬州一所小学对外宣称,该校将取消三好学生评选,用另外一套新的学术评价标准取代,新标准叫做“种子学生”,在家里做家务、读报等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都能获得“种子”称号,集齐一定数量“种子”的学生,还有机会和校长共餐。

  虽然中小学校长不算太大的领导,但是,在不少地方,校长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与学生之间有一种距离感。相形之下,学生能有机会“与校长共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些许的进步。只不过,能得到如此礼遇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恐怕这种激励未必能起到正面效应,学生吃出的不知是什么味儿,这简直如同对与巴菲特共同进餐的东施效颦。

  把“与校长共餐”的资格居然成了对学生的激励,学生只有足够优秀才能获得这项殊荣,骨子里其实并没有真想赋予学生“与校长共餐”的权利,而是把这种权利特权化了,是在有意无意中暗示了校长的特权身份。让小学生看到,成绩优秀是接近权力人物的一道桥梁,这与其说是激励,毋宁说是误导,是走入了教育的误区。

  显然,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校长不是与学生平等的主体,而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优秀学生才有资格“与校长共餐”,尽管只是个例,其实,放眼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少地方的学校教育却在有意无意中向学生灌输官本位思想,如有关系就可以上好学校,上级领导视察,学生列队欢迎,冒雨为领导表演等,学生耳濡目染,从小就体味到权力能带来荣耀感、能换来好处,对于其培养平等的公民意识、涵养自信独立的人格有害无益。

  具体到“与校长共餐”上来,引申出来的一个问题是,这餐饭该怎么吃?校长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与学生接近?在不少人的记忆中,除了国旗下讲话、集体大会、陪同上级领导考察之外,难得见到校长几回,更别说与之交流了。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更应该负担起为学校教育掌舵把关、为学生服务的重任。尽管校长难免事务缠身,却不能成为没空和学生接触的理由。校长应该俯下身来,多创造机会和学生接触,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探讨学校教学管理的得失,让学生当面向校长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或者是言传身教,和学生分享人生的宝贵经验,进行思想的交流。与学生亲近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共餐无疑是有效的交流途径。

  同样是“与校长共餐”,相较于把这顿饭当成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国内外还有不同的版本。如麻省理工学院,校长与学生一起吃饭就是一项传统,学生每月有机会和校长共进晚餐,每次10到20人左右,地点就在校内的食堂,学校事先会贴出通知,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近来,国内一些地方为了促进中小学校的食品安全,要求校长与老师跟学生一起吃食堂,如济南近日就规定学校领导要轮流在学生食堂“陪餐”。在笔者看来,“陪餐”的意义不应止步于食品安全,更应该是促进师生交流的契机,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于校长也是难能可贵、值得珍惜的机会。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