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余秀华何以一夜爆红?

2015年01月21日 14:22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最近几天,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我爱你》、《在打谷场上赶鸡》等诗歌及随笔,在微博微信等地激起一波阅读和转发热潮。再早一些时候,她的诗作接连在全国知名诗刊上发表,被邀请到北京一所大学参加诗歌朗诵活动,也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1月19日《新快报》)

  余秀华何以一夜爆红?

  脑瘫病症、农妇、爱情话题、毅力,这些颇具显著性的要素集于余秀华一身,加上媒体的推介,她想不火都难。“脑瘫诗人”的标签未必能让平淡乏味的中国文坛增加活力,但“文坛黑马”的出现,给公众带来的冲击力却有目共睹。就我本人而言,也是看到朋友的议论,才关注这个新闻的。

  余秀华火了,人们在议论余秀华的同时,自然也联想到了当代中国的文坛。我们不乏作家,不乏知名作家,也不乏自我炒作的作家。我们争议甚至谩骂这些作者,可是我们最先听到的、知道的是这些作家,我们议论最多的是这些作家。可能有无数的余秀华,栖身在孤火之中,怀揣着梦想,可是一辈子不被发现。

  连卡夫卡死后闻名的事迹都已少见。通过商业炒作抬高自己的身价,成为当代文化必修功课。好作家、诗人,不附加以具备传播力度的噱头,人们根本没有机会议论他们,连抒发酸腐情怀的机会都没有。

  “脑瘫诗人”被热议,不排除公众的猎奇心理。如果不是“脑瘫”等标签,可能也吸引不了那些对文学不感兴趣的人。有些人的名气可以天长地久,有些人的名气只在于某个特定的瞬间,没有谁对谁错,我们只是共同感伤而已。【详细

  她的“成功”离不开光怪陆离的文化消费主义的助力

  @东方今报在《余秀华,为什么这样红》的文章里分析认为,“余秀华的爆红,不过又是一场舆论与大众不经意的合谋”——虽然消息广泛传播于新媒体,但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是余秀华迅速进入公众视野的重要路径;即便是在微信等新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包括其新媒体应用)仍是新闻热点的制造者和催化剂。但是,在余秀华的博客文章中,她其实明确表示过,“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详细

  无论如何,庞麦郎余秀华们主要以自己的艰辛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自己;虽然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各种偶然因素,包括光怪陆离的文化消费主义的助力。作为文化消费主义对象的余秀华庞麦郎们,除了要展示自己的诗与歌,更要展示他们在诗歌之外的附加物,如庞麦郎的口音和籍贯,如余秀华的肉体苦痛和情感波折。当我们关注庞麦郎余秀华时,我们在关注什么?

  当我们带着不乏挑剔的眼光审视他们之时,作为文化消费主义者的不由自主的我们,是否无形中沦为文化消费主义的奴隶?在并不完美甚至多有缺陷的庞麦郎余秀华身上,我们是否看见了我们自己?“不要嘲笑别人的故乡,不要嘲笑别人的口音,也不要嘲笑别人的头皮屑。这些,你也拥有。”导演贾樟柯的一条微博,或许能让人有所思。【详细

  微言大义:

  @fitfan:余秀华如果出版诗集,我会掏钱买一本。

  @十年砍柴:如果说,“麦子”是海子诗中重要意象,而对余秀华来说,“麦子”不仅是诗中意象,更是生活内容。

  @沈浩波:倘若一个诗人名动天下,成为公众人物,社会名流。那么,不是这个诗人自己有问题,就是时代不正常。

  @禾风木槿:《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它直白简单,像20年代的“妹妹我爱你的眼”。我承认文中的质朴打动了我,可我无法接受这种取悦的粗暴,尽管可能仅仅是取悦她自己。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余秀华很幸运,多少诗人至死籍籍无名,她一夜为人熟知;她又是不幸的,她的诗作被人关注,更多是因其身世坎坷。在文化消费主义时代,裹挟着各种利益、目的的风吹过,谁飞上天都不奇怪。她的诗歌好不好,见仁见智,不过做出任何评价之前,不妨先认真地多了解一些。  

  延伸阅读: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