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俐:少年不可欺 弱者易营销

2014年12月03日 07: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王心俐认为,少年一声羸弱的呐喊让无数正义人士坚信:一个人的战斗肯定是被迫的,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在这样的时候,你义愤填膺地摇旗呐喊,助少年一臂之力,有没有一种于弱势绝境中拉少年一把,进而充当道德楷模的感觉呢?很多时候,炒作者恰恰就是将这一大众心理和商业营销完美而巧妙地捆绑在了一起。

少年不可欺;营销

资料图片(图片来源:photononstop / 东方IC

  把热气球送上太空航拍地球在国外早有先例,版权剽窃的案子更是稀松平常。但当这两件事都搁在一个不愿被欺负的少年身上,在网上还是卷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

  当然,在“一切事情皆有可能”被拿来炒作的今天,“少年不可欺”也难逃“优酷陌陌少年三赢”的质疑。

  王朔讲过一个小故事,说一个人在大街上喊“谁敢惹我?”,没人理他,这时候上来一个壮汉说,“我敢惹你”。那个人马上搂着壮汉的胳膊说,“现在谁敢惹我们俩?”

  我弱所以我要依强,这是谋强法则的一个关键,也是弱者的生存法则。但对于弱者来说,关键是怎么样才能傍上强者。

  这位“不可欺”的少年所讲述的事情正是人们广为诟病的社会现象。你看,视频网站又干了件缺德事儿。“连6000块都不肯给人家!”朴素的人性引导众人来做出判断,这时候正义感往往比事实更为重要。“一个19岁的普通少年怎样跟这些行业巨无霸抗衡呢?”少年一声羸弱地呐喊更是让无数正义人士坚信:一个人的战斗肯定是被迫的,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在这样的时候,你义愤填膺地摇旗呐喊,助少年一臂之力,有没有一种于弱势绝境中拉少年一把,进而充当道德楷模的感觉呢?很多时候,炒作者恰恰就是将这一大众心理和商业营销完美而巧妙地捆绑在了一起。

  在信息爆炸又不对称的年代,面对热点事件,有的人选择什么都不信,而有的人总是急急忙忙地站好立场。反感在先,立论在后,之后这些人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反复论证其早已预设好的结论罢了。

  造成这样的信息错位在所难免。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眼界肯定有所局限。我们的大脑设计也无法承载太多的信息刺激。

  正因为如此,任何有机会触动我们内心情怀的信息,总会有人跳出来质疑其真实性。因为现在浑然天成的感动是那么少。而精通炒作的人往往很擅长抓住人性的软肋,将那些人为的痕迹打磨干净。那时候,你也就真分辨不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了。

  进一步讲,我们始终支持年轻人的梦想,少年不可欺。我们更应该感谢这个年代,任何微小的个体都有发声的权利。但有些人试图利用人性的真善美来愚弄大众,贩卖同情心或许就令人反感了。更可怕的是,这种营销模式的泛滥正在一步步地蚕食我们思考的能力。

  还是那句话,凡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王心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少年不可欺?

     少年不可欺,中年、老年为何忍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