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热议985、211存废是对教育公平的期盼

2014年11月15日 13:34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近日,这样的传闻在网上流传“发酵”。对此,教育部回应称,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11月14日《新京报》)

  【背景】“985”、“211”对中国大学而言,是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

  “985工程”、“211工程”的存废,其最初的出发点其实是如何创办中国的优秀大学,而那些入围的大学,更是被寄予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厚望。然而,当“985”、“211”日渐成为大学的一种等级乃至固化的利益格局,其实已然与其初衷渐行渐远。

  “985”、“211”,对于中国的大学而言,绝不只是简单的荣誉或名号,而是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一旦成功跻身其中,不仅意味着拥有足以让生源无忧的无形资产,更将获得真金白银的投入。以985工程为例,仅仅是第三期拨款,清华、北大便各自将40亿收入囊中,其余入围高校也获得几亿到几十亿不等的官方投入。如此可观的回报,引得大学们纷纷削尖脑袋往里钻,也就并不意外了。【详细

  【根源】官方加冕与时代隔阂

  “985”与“211”发展到今天,更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官方加冕,它在无形中所产生的高校之间的等级认定,已经延伸到社会,如社会招聘中常见的“985”或“211”高校学历,就是一例。此种现象,在无形中所制造的等级区隔与身份歧视,不容小觑。

  不可否认,“211 ”、“985”工程,对于一大批高校的成长,还是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但也必须承认,作为一种行政化色彩浓厚的高校定级标准,其本身所具有的计划经济与行政色彩,已愈发凸显其与时代的隔阂。如在一定程度上,它加剧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局面,与高校自主发展的矛盾愈发显现。【详细

  【建议】管办评分离,从行政治校走向教育家治校

  就如今来说,废除“985工程”“211工程”的讨论,再次让教育资源失衡的尴尬现实成为一个公共议题。这应该成为一次契机,让教育主管部门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教育改革,让均衡教育资源成为一种现实。【详细

  假如只是简单的重新洗牌,却仍然延续官方主导的模式,恐怕难免换汤不换药。而相比废除“985”、“211”工程,摒弃行政化思维,重建大学自主办学的良性生态,并通过开放竞争,打破当下封闭而等级化的大学利益格局,或许才更为紧迫。【详细

  建议成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结合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模、实际办学水平(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制定高校拨款预算,并进行有效监督。同时,政府管理公办学校,要建立由官员、人大代表和校领导、师生及社会人士代表等共同组成的大学理事会,负责制定大学发展战略、预算,监督学校行政公开、透明使用经费。这就从管办评一体、行政治校,过渡、改革到管办评分离、教育家治校。【详细

  微言大义:

  @王旭明:从当下国情和综合许多实际情况看,与其讨论211、985工程存废,不如开动脑筋,真抓实干,深化改革。

  @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我国有39所“985高校”,112所“211高校”,41所省部共建高校等等,但在普通民众心目中,“这些学校有的是娘娘级学校,有的是贵妃级学校,还有的只是‘答应’,还有‘常在’”,他们所受的“冷暖”待遇自不相同。

  @冻手狂魔浑身难瘦:蠢人们反智,穷人们共产,普通大学毕业生要废211,专科生要废大学。不错。

  @刘水长东:学校的差别是自然且正当的,但国家这样投巨资建一流大学,由国家政策而不是教育竞争来决定谁是一流大学,既不自然,也不正当。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办好大学需要钱,“985”、“211”的名头背后是丰厚的财政拨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好大学都是“985”、“211”,优秀毕业生不是只出自“985”和“211”,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人为制造歧视,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