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平米学区房”装不下教育公平_观点库_观点中国

2014年11月12日 11:00   来源:中国网   薛家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记者在北京、广州等地采访发现,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坑”难求。(11月10日《北京青年报》)

  显然,4.4平方米的房子,卖出135万的天价,是贵在附加价值上。试想,房子虽不能住,但能获得北京四中、171中学等重点学校的学籍,值不值?更何况,几年后,孩子毕业之际,会有人以更高的价接手,何乐而不为呢?正是在这种期权心态的驱使下,学区房成为“房坚强”。限购、限贷限不住学区房价格的野蛮上涨;房屋即使空间狭小、居住体验差,也不影响学区房火爆成交。

  其实,学区房价格“老而弥坚”,是户籍与入学捆绑的必然结果。学区房正好位于教育起跑线的“延长线”上,那些做梦都想孩子领先一步的家长,必然会炒得学区房“洛阳纸贵”、一房难求。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13年,北京市重点学区房的套均总价约为352万,高出一般住宅约60万元。学籍对学区房的推动作用可见一斑。

  平心而论,学籍与户籍捆绑的入学政策,是迈向教育公平的重要一步。一方面杜绝了潜规则的泛滥。试想,上名校由拼爹、拼关系、拼条子等潜规则说话,升级为拼房、拼家底的明规则执行,岂不是巨大进步?另一方面,又免除了学生和家长的奔袭劳顿,照顾了学生的安全与健康。但问题是,住房与入学资格绑定,将“权力生”挡在名校外的同时,却降低了富裕家庭孩子的入学门槛。这无疑是“捡了西瓜丢了芝麻”。

  其实,住房与入学资格绑定,不过是用明门替代了“暗门”。但只要有门槛,就会制造不公。试想,富家子弟通过买房占坑,就取得名校入学资格,岂不也是对平民子弟的另一种不公么?更何况,中介乱炒学区概念,也必然会伤及楼市调控,让更多人成为学区房价格畸高的牺牲品。总之,“4平米学区房”装不下教育公平。

  应承认,学区房成为“房坚强”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就近入学刚性坚守的“好评”。但又何尝不是教育资源配置愈发畸形的“投名状”呢?有关方面在学区房上坐而论道,不如力促教育均衡。一方面,通过教师、教育资源的流动,让弱校变强。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重新洗牌。如今老城区是名校的“富矿”,而新区却相对贫瘠,如何保证教育资源随着人口正向流动,更该是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