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买论文直指论文审查虚无

2014年10月28日 07:33   来源:红网   文/刘运喜

  论文买卖被曝光多年,曾有报告指出,中国的论文买卖交易已达10亿元规模。不过记者近来发现,论文买卖交易用途除了人所共知的评职称外,也开始延伸到高校的学生中。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不仅大多数高校奖学金评定与发论文挂钩,而且,准毕业生们跨越保研、出国等“门槛”时,论文被“异化”为资格准入的敲门砖。本为鼓励学生科研的这些政策,却成为中介圈钱的工具。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不问优劣,中介张口要价几百元到上千元的版面费,而一份有影响力的核心期刊起步价竟达2万元。(10月27日《北京青年报》)

  论文买卖一般存在于有评职称需要的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中,因为职称与工资待遇等直接挂钩。为了评职称,为了加工资,为了提高待遇,不少教师便走捷径,从市场上买卖论文。这当然是极不道德的,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与教师为人师表的角色要求不相称。而学生为什么会买卖论文?因为论文是否过关,将影响顺利毕业。特别是一些高校将学生发论文的情况纳入奖学金、保研、出国等评比考察条件,更是与学生切身利益捆绑在了一起。重利之下,诱惑难挡,于是有了蠢蠢欲动者,有了以身试法冒险一搏者。

  其实,将学生论文情况与奖学金、保研、出国等联系在一起,成为评比考察条件,也并无不妥,因为科学研究也是大学生学习的任务之一,论文是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评定奖学金、保研、出国资格时,对学生的论文(科研)进行考察,甚至量化计分,确有必要,可以鼓励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和研究上,锻炼和提高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素质人才。

  笔者认为,高校激励政策出台后,一些学生为利所动,见利忘义,违反学术道德原则,去找中介买卖论文,最有可能是论文审查出了问题,形同虚设。审查学生论文可能只看发表刊物及刊物影响力,却没有或很少对论文内容本身进行实质性审查。高校审查学生论文,以形式审查代替实质审查,降低了学生投机风险,可以顺利获得高额奖学金,或者拥有保研、出国资格。低成本,高回报,有利可图,这样的好事谁不想干?

  大学生买卖论文,尽管学生违背了诚信做人原则,违反了学术道德规范,但造成这样局面的主要应归咎于高校,归咎于高校论文评审机构、论文评审老师(包括论文指导老师)。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对学生论文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审查把关,借助检测软件等工具审查论文的原创性,学生买来的论文还能逃过评审这一关吗?还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吗?

  综上所述,学生之所以愿意出高价买论文买版面,是因为论文审查虚无,是审查出了问题。所以,为防止学生买卖论文糊弄学校和老师,套取奖学金、保研、出国等资格,必须严格论文审查把关,重实质审查,轻形式审查。并对违规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和严厉纪律处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真正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