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镇改市”为何“落子”如此谨慎?

2014年10月16日 10: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王振峰认为,撤镇建市,不是“挂个牌”或“画个圈”那么简单。镇改市发展推进,需要有效突破旧体制机制的束缚,进行一场综合、全面和深刻的变革,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征地制度改革、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建立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镇改市

资料图片。(图片来源:徐瑞平/东方IC)

  近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已经揭晓,全国共有62个市、县、镇晋升“国家级”试点。首批镇改市试点名单落子谨慎,目前只拟定了两个镇,分别是浙江温州龙港镇和吉林延边二道白河镇。

  城镇化改革的一大重要目的是要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镇改市试点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镇改市为何“落子”如此谨慎呢?

  目前,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由于人口过于集聚、体积过于庞大,“城市病”问题突出。我们应当注意到,许多特大城市、大城市在城市化方面存在一些难以协调的矛盾,这也与城市布局形态尚未优化等因素有着很大关系。

  以温州龙港镇为例,早在2010年,浙江省就把温州乐清的柳市镇与温州苍南的龙港镇等几个经济强镇作为“镇改市”的改革试点。数据表明,同在温州地区,柳市镇2013年完成GDP总量188亿元,财政收入近30亿元,人口是22万,已经超出了苍南龙港镇,可“镇改市”却遥遥无期。不仅这一地,江苏、广东的一些超级强镇也面临类似的局面。

  比如广东佛山的容桂镇,去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就达1414亿元;而广东东莞的长安镇,集聚着70多万常住人口,人口规模甚至超出西部的一些地级市。有研究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有23个省份拥有206个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可正式入围国家镇改市试点的为何仅有两个?

  笔者认为,镇改市“落子”如此谨慎,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推进镇改市,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撤镇建市,不是“挂个牌”或“画个圈”那么简单。镇改市发展推进,需要有效突破旧体制机制的束缚,进行一场综合、全面和深刻的变革,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征地制度改革、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建立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只有真正地从改革入手,推进行政创新和降低行政成本,以市场为导向,减少行政权力对市场机制的干预,才能真正有效扶持镇改市的发展。

  其二,推进镇改市,化解各种风险是个大问题。

  如果镇改市后,在资源布局和运用方面没有新的进步,在城市化的土地再分配过程中难以科学有序地平衡好涉及农民、集体、地方政府等各方面的利益,无法有效处理可能由此引发的矛盾以及化解镇改市后各种推进资金的风险,那么各种利益关系或将在升值与贬值之间出现大的变动,进而形成两极分化与对立的社会问题。

  总之,伴随着市场化前进的脚步,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肯定会迈出更坚实的步伐,这是个大趋势。推进镇改市不仅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注重产业建设与资源环境、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与提升,更要通过统筹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来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破除各种体制弊端。只有这样,镇改市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也才能让更多的老百姓在强镇扩市中分享改革和发展的红利!(中国经济网网友 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与财税体制改革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