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世界无车日”荒芜了治堵工程

2014年09月23日 08:58   来源:中国网   王传涛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然而,各大城市的路况却并不容乐观。@交通北京微博于8点15发布路况播报:目前,全路网严重拥堵,交通指数继续上升至8.5,二环内交通指数9.6。其中,除石景山区为中度拥堵外,五环内、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均为严重拥堵状态!(9月22日交通北京微博)

  没事走两步!从9月21日到22日上午,许多市民的短信、微信、微博都收到了关于“世界无车日”的种种倡议。而且,“为了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环保低碳出行”之类的“高大上”词汇不乏出现于形形色色的倡议书。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世界无车日”当天,北京城依旧是拥堵不堪。

  拥堵不堪的自然不只是北京。笔者所在的济南,也能深切感受得到,这个星期一和往常的星期一并没有什么区别,该堵的街道还是堵,路况没有任何的改变。“起个大早,差点迟到”的怨气,仍然出现在许多白领身上。当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无车日”活动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环保、节能宣传效果的时候,出现于我国各大城市的堵车现象却让这样一个节日变得毫无意义,哪怕是形式上的教育与警示意义,也都不存在。

  至于“世界无车日”在我国的遇冷,在根本上,笔者认为,我国民众对于汽车正处于“饥渴期”,整个社会对于汽车,还在“蜜月期”,有无法抵御的“新鲜感”。此语境下,给国人谈“不开一天车”,就相当于给一位饿了几天的乞丐说“别吃太撑”,要节食,要保持体型,更要保持健康。数据显示,2013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3741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058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0892万辆。其中私人轿车6410万辆,增长20.8%。

  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大约为0.1。既10个人,拥有1辆车。这一比例,在国际上的排名,在100名开外。而那些发起“无车日”活动的欧美国家,他们的汽车保有量早就超过了0.5,平均下来,3个人拥有2辆车或“人手一车”的现象非常普遍。笔者认为,在汽车数量未达到一定比例之前,开车仍然具有优越感,同时还有无可替代的方便性和舒适性。

  再者,公共交通整体服务质量的落后性,让所有开上车的人都再也不想有乘坐公交或地铁的想法了。开车堵在路上,至少比在地铁里和公交车里挤成照片要舒适的多,而且,堵车迟到是可以说得过去的理由。尤其是当“世界无车日”的到来,可能会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去乘坐公交车或地铁,势必会更挤,如此情况下,还不如选择开车。

  最后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在“无车日”当天,今年少了许多“秀”,也几乎没见到什么“惠利活动”。这里的“秀”,一方面,是政府是没有停驶公务车,官员也没有选择去创造一个“地铁偶遇”的机会;另一方面,交通部门或公交公司也并没有发起什么“免票活动”或“半价活动”。连这样的“秀”都没有,老百姓自然也不想去“秀”。

  有两个逻辑要分清,一是,“世界无车日”本就与堵不堵车没有任何关系;二是,“世界无车日”拥堵与公民素质也没有多少直接关系,在中国汽车保有量仍然有很大潜力的当下,一味的否认汽车文明是有失理智的,城市管理者更不应该把堵车的怨气全撒到“百姓不环保”上面。

  需要追问的是,我们的城市管理者,真就拿堵车一点办法也没有吗?不堵车应该成为一种常态,每一位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也都不想在“世界无车日”这一天享受不堵车的生活。城市治堵,关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果城市道路规划不尽合理、交通秩序混乱,则即便是天天都是“无车日”,都有可能面临大堵车。

  “世界无车日”没有强制性,它只是在宣传一种新的出行与生活理念。但是,各个城市对于交通的管理,却不能持续观望下去。在堵车这一世界性难题上,城市的管理者们真就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伦敦、东京等密度不比北上广小但不怎么堵车的城市。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