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书挑战”只是热闹 阅读才是“王道”

2014年09月18日 07:38   来源:工人日报   李记

  据9月16日新华社报道,安徽一所大学的大三学生赵强,近日在微博上被好友点名,要求列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10本书,然后提名新挑战者并@他们,同时告知原挑战者。赵强参加的正是目前在中国互联网上悄然兴起的“冰书挑战”。该活动源自国外互联网社交平台,原名“阅读挑战”,因规则与“冰桶挑战”类似而得名。

  热热闹闹的“冰书挑战”,更像一面镜子。有人在参与的过程中纯粹为好玩或炫耀,有人在比较中看到了差距和不足。但不得不说,和“冰桶挑战”一样,“冰书挑战”的热闹恐怕也是一时的,其所能激起的阅读兴趣,也是有限的。在国民阅读率“居低不高”的现在,“冰书挑战”更是一个提醒:如何让阅读成为习惯?

  今年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77本,较2012年增加了0.38本。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年人均阅读量可以达到21本。两相对比不难理解,为何对不少人来说,列出读过的10本书竟成难事——不管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社会氛围,都没有教会我们这样的习惯。

  如何培养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永恒?去年3月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门成立了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该总局相关负责人日前透露,全民阅读立法有了新进展,年内有望变成现实。而不得不说,在纠偏了一些人关于全民阅读立法更多的是“促进政府”、而非“强制个人”的认知后,力促全民阅读的现实落地,尚需更为细致完善的配套举措。

  阅读习惯既非天生,亦非文化遗传,而是后天习得的结果。比如,阅读是美国小学课堂上的主流教学活动,美国小学每天都有大约20分钟的阅读时间,并通过布置阅读作业,引导孩子们的课后阅读。

  这般经验值得借鉴。按照教育专家的说法,“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所以立法推动全民阅读,更多倾注到学校教育之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大有必要。但要真正让阅读成为伴随国人的终身习惯,还需在更多层面积极作为。比如,要在公共投入层面持续不断地不吝真金白银,要在建图书馆、降低书价等层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