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教授请辞硕导办私塾 是探索还是逃离?

2014年09月01日 15:16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最近,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在微信朋友圈发表声明称,将停招研究生并请辞导师一职,以众筹的方式开办私塾书院。但是好学者若要从学于他,须行跪拜之礼,且与其父母签约,方得入门。(8月31日《法制晚报》)

  【正面观点】身在淤泥,心怀莲花

  远离名利与躁竞之徒,平心静气坐稳冷板凳,才是做好学术的正路。实际上,黄震开办私塾书院进行学术研究的尝试,也符合钱钟书对学术研究的定位,“大抵学问皆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私塾书院虽不比荒江野老的清幽环境,但至少比风气芜杂的校园干净得多。唯有置身于清净环境,才能做得出好学问。

  不可否认,即便黄震辞去硕导、开办私塾的夙愿实现,在身份上他仍未脱离学校,但他对固有教学与学术体制所做出的突破努力,已属难能可贵。虽身在淤泥,仍心怀莲花,这是冀求改变者的现状,也是突破固有教育与学术体制应有的态度。在这一点上,黄震教授值得所有人尊重。【详细

  【反面声音】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私塾作为古代社会的教育形式,历经多朝多代,后来之所以消失,主要原因还是教材单一、覆盖面窄、知识老化,加上思维僵化的教育形式所决定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私塾作为蒙学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那些诸如八股文之类的东西,教育出的是一群空洞死板、迂腐不化的庸才,之乎者也,助得甚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私塾退出教育舞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育改革不等于复古,更不是回到私塾年代,这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详细

  【中立角度】能否除弊还有待观察

  黄震请辞硕导的“另类之举”击中当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弊。有人曾总结,教育过度产业化,难以培养杰出人才;行政主导办教育,难以形成办学特色;校长聘任短期化,难以铸就大学精神。的确如此,习惯“满堂灌”、带一溜研究生、对着教案照本宣科的培养模式,不但教授成不了真正的大师,而且也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黄震将以众筹的方式开办私塾书院,希望能纯粹地研究学问,可视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突围”。

  不过,开办私塾书院,是否就能改变黄震所称的弊端,结论不能轻下,但此举确实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一个探索。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黄震的批评中受到触动。研究生的扩招脚步应该停一停,等一等教育规律;高校和导师应该按捺急功近利的冲动,想一想如何为学生负责。【详细

  微言大义:

  @高冷病人Ricardo:国学的发扬需要人们思想上的转变而不是这些早该被淘汰的繁文缛节。我们敬畏知识不是用弯下膝盖来表现的,学生行跪拜之礼时是不是还要来一句吾皇万岁?

  @烟雾灰灰:虽然我也不理解黄老师这么做的理由,但我记得他教我时严谨的态度,不管是做事还是治学,他都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递给我们,在中财六年让我觉得值得尊敬的老师没几位,但黄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江南:老师如此高义,竟要拒双腿残疾并无父无母的孤儿于门外么?

  @碎片ID:体制内教授被人喷,脱离体制也被喷。小学生背手罚站一节课和下跪有本质区别嘛?非的穿西装打领结才叫不封建?

  @南大张生:反了半天体制,原来只想回中世纪。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有一种急功近利,叫“立竿见影”,学了就要用;有一种人格修养,需要熏染很久很久。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有这么一种另类模式,很有点儿返璞归真的味道。但因此就放弃或逃避现代应试教育的弊端,其实就是另外一种鸵鸟心态了。对于绝大多数新型教育试水者来说,更大的问题是:“叛逃”后的回归。在依旧强大的传统教育机器面前,这仍然是一道绕不开的“坎儿”。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