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新常态”下地方国企托市是“画地为牢”

2014年08月28日 06:0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王振峰认为,地方官员所谓的“手中有地,心中不慌”,实际上就是“画地为牢”。不愿意改变,我们所追求的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在一些地方的眼里,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地方利用国企托市,或许可以应对短期的楼市调整,长期恐难凑效。

楼市

  资料图片:山东省日照市,一处正在建设的商品房住宅楼盘。(来源:李晓龙 / 东方IC)

  在土地市场下行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迫于税收和土地财政的压力,往往会采取让地方国企“托市”的措施,比如推出优质地块、降低起拍价格,炒热土地市场,刺激楼市回暖。

  今年以来,全国楼市低迷,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首先关注房价会否下降。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则关心房子是否卖得动以及地价是否会跌。当然,这场市场博弈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那就是地方政府。不断传出的各种放松限购、限贷的“救市”消息就是例证。

  因为经济放缓,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度明显上升,这也是地方借助国企托市的最大成因。难怪会有开发商“淡定”称道,面对楼市调整,政府比开发商还着急!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需要我们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地方政府应该清醒地看到,旧的常态正在打破,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畸形发展方式,将为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当前,房地产去泡沫化就是“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高企的房价偏离了普通家庭的购买能力,房地产行业还沉淀着大量的资金,这些带来金融风险,致使实体经济缺血。

  是房地产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还是地方经济发展带动房地产繁荣,众说纷纭、莫衷是一。不过有两个问题却显而易见,改革改什么,不就是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吗;转型转什么,不就是改变旧的增长模式吗。

  许多城市依赖由房地产带来的收入,只是,有多少满足了地方公共利益的需要?又有多少是无效低效建设呢?

  地方官员所谓的“手中有地,心中不慌”,实际上就是“画地为牢”。不愿意改变,我们所追求的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在一些地方的眼里,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地方利用国企托市,或许可以应对短期的楼市调整,长期恐难凑效。毕竟,我们不能在“新常态”战略期还依然墨守成规。(中国经济网网友 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国企搞房地产与民企有什么不一样?

     房地产"救市"潮蔓延 还有谁会往"坑"里跳?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