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力:央企高管降薪70%多不多?

2014年08月26日 10: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许一力认为,国企高管觉得自己“可怜”,无非是把自己的定位弄错了。一个国企的高管,可真别把自己当企业家了。就像习总书记说的,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

央企降薪

  资料图片:江苏南通一处房地产楼盘和醒目的“千亿央企”字样。(来源:易晓东 / 东方IC)

  央企薪酬改革或下狠手。由人社部牵头、财政部等部委参与的对央企主要负责人的薪酬调整方案初稿已经草拟完毕并开始征求意见。该方案的一个主要建议是:将央企、国有金融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削减到现有薪酬的30%左右,削减后年薪不能超过60万元。(826日《京华时报》)

  其实就算不降薪,那些高管仍然认为自己的薪酬比国外同行低太多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国企高管拿多少薪酬才合适?总体来说,国企高管觉得自己“可怜”,无非是把自己的定位弄错了。一个国企的高管,可真别把自己当企业家了。就像习总书记说的,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

  从国外来看,为了解决国企高管的薪酬问题,基本上是按照两条线:第一条线是,国企高管享受干部待遇,具有行政级别,薪酬按照“准公务员”标准;第二条线,如果国企高管只是纯粹的企业管理人员,薪酬则按照市场价。国企高管的薪酬问题,说到底还是高管的身份问题,究竟是上级委派的“官员”还是市场竞聘的“职业经理人”?这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的国情复杂,国企数量多,这两条线都得走,两种国企的高管都得有,需要分类制定有关政策。

  目前第一条线的国企高管,可以称为国家雇员,薪酬按照“准公务员”的标准。当然,除了普通薪酬,还得有体现经营业绩和风险的激励性报酬,这部分报酬是弱刺激性的,要做到透明。这些高管的薪酬,终归来说,走的是“行政价”,不是市场机制选拔出来的,就不应该向市场价位看齐。

  第二条线的国企高管,干脆称为企业雇员。原则是,参考市场标准但略低于市场价。这些高管的薪酬,可以遵循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规则,薪酬同企业效益直接挂钩,可以拿到与非国有企业同类高管收入水平相当的报酬。更具体点的划分是,竞争上岗具有行政级别的,其薪酬是“半市场价”;没有官员、半官员身份,通过面向全国、海外招聘的职业经理人则可以是“市场价”。这样,基本上就可以回答国企老总究竟该拿多少钱的问题了。

  当然还需要其他的辅助。其一,将国企分为竞争性公司和垄断性公司,以区别对待;其二,需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公开;其三,还得有监督。现在国企高管的薪酬究竟是怎样制定出来的?雏形就是2004年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由基薪、绩效薪金和中长期激励单元构成。那么,为何天价薪酬难以改变?问题在于,虽然有类似规定,但是没有指定某一个部门进行落实和监督,单纯依靠国资委的行政指导,显然力度不够。(中国经济网网友 许一力)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央企高管降薪,可以更有力度一些

     央企高管降薪的两大期待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