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瑞庆:社会融资规模降低,央行有无降息可能?

2014年08月16日 06: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乔瑞庆认为,降息和降准一样,都不是轻易使用的货币调控手段,不能因为某一个经济指标或某个时期的经济数据而轻言降息或降准。货币增量重在优化,而非贸然加大。

社会融资

  资料图片:上海浦东机场一家银行醒目的“小贷通,小企业融资专属解决方案”广告。(来源:易晓东 / 东方IC)

  近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分别比6月份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546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的大幅度下降,引起了市场观察人士的高度注意。有人认为,下一步央行降息的可能性较大。

  也许是受到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影响,市场上稍有风吹草动,一些观察人士就想象“飞机撒钱”,拿降准和降息说事。那么,社会融资规模降低真的给了降息以空间吗?恐怕未必。

  首先,仅仅7月一个月的社会融资规模走低很难说有趋势意义。前半年的社会融资规模整体是向好的,2014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0.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4146亿元;20146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为1.97万亿元,分别比5月和去年同期多5678亿元和9370亿元。7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走低,并不一定代表趋势发生了逆转。对任何趋势的判断都需要一个时期的数据观察和研判,否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次,降息未必就能拉升社会融资规模。导致社会融资规模减少的原因可能是利息高,资金需求方不敢贷,也可能是因为资金供给方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而惜贷。如果社会融资规模下降源于前者,降息一定程度上能引起社会融资规模增加。但是如果社会融资规模下降源于后者,则降息未必有效果。因为降低利息,不会改变资金供给方对风险的判断,放贷意愿依然不强。

  最后,目前降息无益于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完成经济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需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淘汰落后产能,第二就是去杠杆化。而一旦降息,这两件事情都可能功亏一篑。降息后,融资成本下降,一些急需资金的传统落后企业会削尖脑袋弄到资金,继续增加落后产能。同时,利息的下降,也会抬高社会的债务水平,去杠杆化会更加艰难。

  目前而言,降息和降准一样,都不是轻易使用的货币调控手段,不能因为某一个经济指标或某个时期的经济数据而轻言降息或降准。货币增量重在优化,而非贸然加大。(中国经济网网友 乔瑞庆)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

     社会融资规模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状况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