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对埃博拉病毒过度恐慌

2014年08月01日 09:23   来源:中国网   张田勘

  从几内亚开始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正呈加速蔓延之势,目前已报告1323个确诊或疑似病例,其中729人丧生。有国际医疗组织指出,此轮疫情正面临进一步“失控”的境地。近日,一名由非洲肯尼亚返回中国香港的女子呈现疑似感染埃博拉病症,引发亚太地区高度关注。7月30日,香港当地媒体报道称,该女子的检测结果呈阴性,排除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可能。同日,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发言人保罗?加伍德也表示,尽管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仍然严峻,但中国民众无须对此恐慌。

  在历史上,此次埃博拉暴发是最严重的一次,死人之多早就超过了马航MH17的298人,但一直没有引起关注,更不用说超过对MH17的关注。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埃博拉一直没有走出非洲。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公共卫生专家认为,埃博拉只会在非洲出现局部暴发流行,像SARS一样产生全球性感染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是,正如人类起源有两次走出非洲一样,埃博拉的走出非洲也许只是早晚的事。

  认为埃博拉不会导致世界流行的理由是,埃博拉感染的主要渠道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精液、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或者接触被感染对象的尸体。迄今尚未有确认通过空气传播的病例,因此,即使搭乘飞机或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遇到埃博拉感染者,感染的概率也十分低。

  然而,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是西非国家几内亚今年2月初暴发埃博拉疫情,之后迅速蔓延至利比里亚等周边国家。7月22日利比里亚财政部顾问帕特里克?索耶乘飞机抵达尼日利亚人口最多的城市拉各斯,上飞机前他还没有出现任何病毒感染症状,但没到目的地就开始呕吐、腹泻。25日索耶在尼日利亚一家医院内死亡。于是,埃博拉的跨境传播不仅是担忧,而且在逐渐演变为现实。为此,没等国际民航组织公布建议,非洲的ASKY航空公司(总部在多哥首都洛美)和尼日利亚阿里克航空公司已采取措施,包括停飞进出疫情蔓延的三国(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的所有航班。

  当然,埃博拉会不会随着全球日益成为一个村庄并通过每日都可以绕地球好几圈的各大航空公司的飞机传播到世界各国还有待观察,但最重要的是,人们如何认识这种疫情并采取适宜和正确的措施。

  埃博拉的蔓延只有非洲当地人才会“谈埃色变”,因为它是迄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死亡率在50%-90%之间。埃博拉1976最先在扎伊尔发现,此后在加蓬、苏丹、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和乌干达等非洲国家也先后发生,而且每隔几年就会暴发一次,不过在历史上还真的没有走出过非洲。历史上埃博拉导致死亡最高的一次就是1976年该病在扎伊尔的暴发,280人死亡。

  由于埃博拉的死亡率极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划归为第四级病毒,即在实验室里进行分离、实验微生物组织结构时安全隔离分级的最高等级。第四级病毒会造成致命疾病,并且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可救治的,死亡率最高。除了埃博拉,第四级病毒还有艾滋病病毒(HIV)和拉沙(lassa)病毒等。

  然而,在病毒和疫情的凶险上,埃博拉可能是首屈一指的。半数病人在发病后第5天出现皮疹,大多数在第5-7天七窍流血而死亡。最为恐惧的是,由于埃博拉病毒在体内侵蚀和毁坏各种器官,就像绞肉机一样绞碎各种组织器官,使得病人不断把坏死的组织从口中吐出,当无数病人都因体内广泛性内出血而口吐鲜血和坏死的组织,并且七窍流血、脑部受损而挣扎着死亡时,无异于一场异常残酷激烈的战役结束后,在战场上留下尸横遍野的血腥场面,连空气中都散发着血腥味和浓烈的臭味。

  同为第四级病毒的HIV只是潜伏在人体的免疫T细胞中慢慢发作,并毁坏T细胞的免疫功能,虽然不能治愈,但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可以生存较长时间,不会马上死亡,而且如果终生服药,艾滋病病人还可以达到常人一样的寿命(可活到70岁),这是艾滋病与埃博拉的第一个天壤之别。

  艾滋病与埃博拉的第二个天壤之别是,目前人们已经对艾滋病有了很多了解,也有了较多的药物疗法,例如采用常规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鸡尾酒疗法,甚至可进行骨髓移植治疗。但是,迄今,人们对埃博拉并不了解,包括对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病理、流行病学特征等,当然更没有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了。

  不过,埃博拉与艾滋病或许有一个相似之处,就在于当初人们也认为艾滋病只是性传播疾病,只会局限在性乱的国家和地区,不会蔓延到世界各地。但是,由于艾滋病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如经由性接触、医源性、吸毒、母婴传播等,迅速传遍全球。现在,人们只认定埃博拉由接触性传播,然而,即便只是接触性这一项,如接触感染者的血液、精液、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或者接触被感染对象的尸体,也会广为传播,因此埃博拉向世界广泛播也是时间问题。

  埃博拉的悲剧也在于,尽管其病死亡率极高和症状极为惨烈,但是它根本就没有得到重视,因为它还没有走出非洲,更不用说有像艾滋病那样的地位,每年有艾滋病日,联合国有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各国有政府和私人基金投入研究,至少每年有几十亿美元资金。如果这一次埃博拉能走出非洲,当然可能是人类社会的不幸,但没准是一种大幸,因为埃博拉会像艾滋病一样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了解它、研究它,并像控制艾滋病一样控制它,最终征服它。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