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证”倒逼体育锻炼是政策纠偏

2014年07月14日 09:56   来源:荆楚网   雷钟哲

  近日,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规定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如果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将按结业处理,拿不到毕业证书。(7月13日《西安晚报》)

  这是一个倒逼体育锻炼、提高高校学生体质的政策。看一看现在大学生的体质现状,就知《标准》的必要和及时。数据显示:与2005年相比,我国19~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厘米、0.23厘米,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秒、3.09秒;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厘米、0.92厘米,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秒、1.87秒。一位有着十余年体育教学经历的高校老师说:“现在学生的整体体质状况很难达到之前学生的水平”。他表示,无论是运动技能还是身体素质,都跟之前存在差距。“一些基础性的素质练习,现在学生做好就有一定难度,更别提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了。”

  如果是个别情况,那也就无所谓了,反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爱锻炼总是有的。但如果一代青年身体素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还要保持淡定或者无动于衷,就显得过于麻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祖国的未来寄托在青年的身上。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梁启超先生曾经论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把梁公说的“少年”改成“青年”,是不是同样正确?是不是尤显急迫了呢?

  一句话,一个国民特别是青年身体素质低于其他民族的国家,不能指望有多大的贡献,无论是贡献世界,还是贡献于本国的国民。看看那些因久坐导致颈椎、腰椎出现问题的同学;看看因身体条件不能胜任艰苦工作的情形;看看人家俄罗斯小学生,一场足球比赛净胜我们15个球,而我们还人高马大,年龄超过对手,且还是北京有着足球传统的学校;再回眸历史深处,看看曾经积弱积弊被别人视为“东亚病夫”而饱受凌辱甚至宰割的屈辱的岁月,就知道革命的“本钱”,是多么重要的了。

  但是这么浅显的道理,却不被很多人加以重视。固然,就业压力强化了分数第一的地位,但价值取向和人才评价标准的扭曲,也为轻视体育推波助澜。殊不知,没有身体作条件,一切就像是沙滩上建造的大厦,时刻都有坍塌的危险,谁也享受不了美妙的生活。反过来,社会要为国民身体素质低下承担巨大的成本。而成本,只能由全体国民来分摊,尤其是生产建设一线的主力——青年来分摊。这就是身体素质下降的恶果。

  所以,现在应该采取措施,把大学生“逼”到操场上去。而高校,则必须保障大学一、二年级,为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注意,这是每个学生——不分男女不分专业“必修”的课程,如果你非要宅在宿舍,导致毕业体育考核不足50分,对不起,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给你一个结业证,也算是顾及大学学历了。——政策的纠偏作用就是这样,它往往有个冷酷的外表,内里,却有着十分火热的温度。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