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为学医遭父母阻止险轻生 是什么逼出了学医之争

2014年06月30日 07:56   来源:西安晚报   黄齐超

  6月13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庆收到一条微博私信。一位高三女生向原(化名)向他求助,称自己一心想学临床医学,但在报考专业时,父亲坚决反对,双方起了冲突。为此,她曾有了轻生念头。买安眠药想轻生,被医生识破,医生也劝她不要学医。杨庆给她讲医生的利弊、学医的艰苦,让她考虑清楚,想好自己能否面对挑战,再做决定。(6月29日《成都商报》)

  这件事很容易让人想到目前在网络上爆红的“千万别报体”。据说,“千万别报体”源自于今年江苏的理科状元吴呈杰。吴呈杰原本准备报北大新闻专业,但采访他的记者都劝他“千万别报新闻学”。于是,吴呈杰决定报金融专业。由此很多大学“前辈”纷纷参与到“千万别报体”的填词造句中来,以诙谐的语气吐槽自己的专业。然而,笔者深信,大家针对医学专业的讨论是深沉的,没有调侃的心情。

  毫无疑问,公众对选报医学专业的讨论,反应了当前医生这一职业的尴尬。向原的父亲、向原买安眠药遇到的医生、杨庆医生以及后来参与讨论的医生,都不同程度地偏向不让孩子当医生,这样的结果让人心酸。虽然大家的理由很多,但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关键点——当医生有风险!

  社会不应该给出“别当医生”的舆论导向,尽管这其中有浓重的现实背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医学、医院、医生。至于“医生风险”论,这的确是存在的现象,但要相信患者会逐渐理性,政府会逐步解决。当前对职业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何止是医生?因此,对待“不要选报医学”的规劝,我们还是应多些理性。

  其实,学医大讨论不单单是“医生危险”这个观点,其背后还隐藏着诸多的细枝末梢,比如如何增加基层医生的收入、如何培养医学从业人员、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症结,希望卫生部门能在正在推行的医改中逐步解决。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