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要对清水衙门“捉蚊子”

2014年05月22日 07:19   来源:京华时报   

  据新华社报道,一笔扶贫款从市到县被侵吞40%,从县到乡又被克扣40%;一张小农机具秧盘国家补贴2毛5分,农技站就克扣1毛8分,站长还要贪3分;一个售价数百元的骨灰盒,民政干部也要拿15元回扣……扶贫办、农技推广站、民政局……近年来,腐败现象正向一些人心目中的“清水衙门”蔓延,有些部门甚至成了腐败“重灾区”。

  一些地方的“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并不是单纯的腐败问题。用报道中相关专家的话说,因为“许多民生资金是救济款、救命钱,这些腐败行为伤害的是最底层的百姓,严重侵蚀了国家政策和政府的公信力”。所以,清水衙门看似不大的“小腐败”,却是关乎党风政纪的大问题。

  “再小的权力,只要监管和制衡机制不到位,干部都可能成为硕鼠。”此言非虚。在中央党校教授林喆看来,看似油水不多的部门腐败案件频发,提示相关部门监督不能留死角,今后必须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审批、验收、审计等监管制度,着眼于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和屡被热议的“小官大贪”现象一样,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的事实告诉我们,针对所有领域和层面的权力监督制约,绝不能以大小、轻重、缓急来区别对待。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形式针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松懈与忽视,都会带来出乎预料的报复性贪腐反弹。包括村官在内,动辄涉案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小官大贪”,我们见到过很多次。而简单分析这些案件便能发现,正是因为监管的惯性缺失,正是因为监督的常态缺位,才导致这些“芝麻大”的小官,不断膨胀为“硕大无朋”的巨贪。

  与之同理,与土地、矿产等领域单个项目动辄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金额相比,一些“清水衙门”经手的都是小项目、小资金,平日受到的关注和监督少,部门审批成了“一支笔”“一言堂”,滋生出腐败行为乃至窝案也就不足为奇。

  但以“反腐大计”计,不管是“小官大贪”还是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不足为奇”绝不能一直存在。以此而言,在“打老虎”“拍苍蝇”的同时,相关方面亦应有关注“清水衙门”腐败等“捉蚊子”的具体行动。

  如果针对所有层面和领域的权力监督制约,均做到了一视同仁、不留死角,“小官”哪有机会成为“大贪”,清水衙门又何以成腐败重灾区?

  摘编自新华社5月21日电文/李记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