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对“走廊医生”做符号化延伸

2014年05月08日 11:02   来源:荆楚网   张松超

  昨日下午,绵阳市人民医院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院务会关于解除兰越峰医生聘用合同的决议,88名与会职工代表全部投了“赞成票”。此前,因举报医院存在医疗腐败、过度医疗,兰越峰坐在医院走廊达700余天,被称为“走廊医生”。(5月7日《新京报》)

  曾经的“走廊医生”,以孤身对抗医疗腐败的现状而被推上神坛,可是,之后随着央视等多家媒体的介入调查,事实真相已然被还原,证明当事人呈现的很多证据存在猫腻,而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却是因为个人利益,其“孤身英雄”的形象已经被解构。如今,“走廊医生”面对被解聘的遭遇,还在高呼“手足同胞对我举起屠刀”,这样的举动在很大程度上说,应该是在继续消费媒体和舆论,消费着大众情绪。

  反观网络空间的舆论声音,不少声音仍贴标签式地认为,对当事者的解聘是一种打压,更甚者说是“多数人的暴政”,这种声音无疑是一种声援,这或许也是当事者还在大放厥词的底气所在。然而,英雄形象被结构之后,依然能够出现这样舆论格局背后的原因,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客观来讲,尽管“走廊医生”的事实真相已经被还原,但是不少人还是宁愿用之前的印象来看待她,原因就在于现今的医疗腐败已经让公众深恶痛绝,不管事实如何,“走廊医生”已经被赋予了符号化的意义,它已经从当事者的躯壳当中被剥离出来,所代表的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人们对遏制医疗腐败乱象的期待。

  从传播学的理论来看,任何传播意义的完成,关键在于信息的接受者:一方面,它意味着受众获得了解释传播符号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其也意味着我们可能因为自己的偏见对信息发送者进行观念的上的附会或者迫害。就“走廊医生”来讲,很多人怀着的情绪,更多的是对反抗现行医疗腐败人物的敬佩,此时此刻,即便是出现了有违当事者形象的信息,也不会影响到这部分人对当初传播符号的认知,这不是说先入为主的力量有多强大,而是受众所怀有的感情倾向,使其对传播符号进行选择性地纠偏。

  然而,事实终究是事实,医疗腐败的现状,受众的感情倾向也挽救不了英雄形象的坍塌,建立在虚假事实基础之上的符号化意义,自然也会被事实给摔得"粉身碎骨",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就不应该对“走廊医生”的符号化意义进行延伸,遏制医疗腐败乱象是一回事,事实是另外一回事,毕竟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在医疗腐败领域真正的不同流合污者,而不是凭借着不合理现状而去消费公众情绪的人。

  如今“走廊医生”已被解聘,院方给出的解聘原因是"旷工",所以,不管是当事人还是舆论声音,需要关注的仅仅是旷工这一事实是否存在,因旷工被解聘是否成立,而不该对“走廊医生”的符号意义做过度地延伸,因为感情再充沛,理由再充分,也抵不过事实的呈现,也同样不能逃脱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规则审判。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