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阳:京津冀一体化打破城市发展的“囚徒困境”

2014年04月10日 06: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宋阳认为,从政策的演变上来看,京津冀一体化的口号提出得非常早,然而真正得到实质性推进却在今年。这种突然加速的政策导向背后,实际上暗示了京津冀一体化的真正服务对象并非是河北,依然是北京。

京津冀一体化

  图片说明:2014年4月2日,京津冀。图片来源:豫民 / 东方IC    

  京津冀一体化的消息算得上是近期的一大亮点,随着通州副中心的敲定,保定脸被打得不是一般的响。实际上所谓副中心的说法,一定程度上是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误读。

  京津冀一体化,官方说法是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圈。所谓的协同发展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才是研究这一政策的根本。从政策的演变上来看,京津冀一体化的口号提出得非常早,然而真正得到实质性推进却在今年。这种突然加速的政策导向背后,实际上暗示了京津冀一体化的真正服务对象并非是河北,依然是北京。

  一体化的背后是政策的两个要点:其一,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其二;治理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而这两个要点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从空气污染的角度来说,北京一直在不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治理,比如限号、限购、油品升级等等。然而最终的意义却不大,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北京的污染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河北,重工业围了一圈,再加上北京地处平原,四周被山地环绕,缺少空气流动,自然而然就形成了雾霾。数据显示,北京近四成的污染物来源于周边的重工业产业。北京要想真正地治理大气污染,就必须区域协同作战。可是如果真的拿掉了河北的工业体系,首都是保住了,河北就别活了。

  因此,协同发展可以考虑的模式是:一方面,河北减少重工业,为北京的空气治理做贡献;另一方面,北京适度将产业转移到河北作为补偿,使得首都的城市功能得到疏解,人口压力得以减轻。这才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所在。这其中涉及到产业梯队的重新确立,以及自洽的产业链的完善。唯有如此,京津冀一体化才能打破城市发展的“囚徒困境”。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几点应当是非常明确的。第一,北京的重工业不会至少大部分不会以河北为目的地进行迁徙。第二,北京的核心功能——政治、文化、外交、科技,全部让给河北也不太现实。第三,北京过于庞大的第三产业很可能将成为外迁的重点。至于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医疗和教育功能的疏解,更多的可能将表现为从市区向郊区的迁移。(中国经济网网友 宋阳)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许一力:京津冀一体化别成了房价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优化开发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