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瑜:春节怎么过?快乐就好

2014年01月31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春节怎么过”本来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就春节本身来说,它有联络感情、祈福祝愿之意。千辛万苦回家过年,不妨多陪陪父母,多看望一下亲朋好友,不管怎样,快乐就好。

春节

图片来源:刘肖坤 / 东方IC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过年大不同。有人奔赴海南,以旅游的方式迎接新年;有人一改过去老传统,将父母接到城里过年;还有80后小夫妻难取舍去哪方父母家,干脆把双方父母都请到自己家来过年。(127日《燕赵晚报》) 

  春节临近的时候,你辛辛苦苦刷票,东奔西走购物,急急忙忙赶车,然而当真正踏上回家的征程时,却有些怕了。因为你知道,春节不单单是回家团圆,还要面临一些杂七杂八的琐事。 

  “有对象了吗?”“啥时候结婚?”“马年不错,赶快要宝宝。”“工作咋样?收入多少?”……一些过于热情的七大姑八大姨突然都对你的私生活很感兴趣了,她们关心你的工作,关心你的房子,甚至关心你的感情史,却很少关心你的健康,更不会问你,“生活得快乐吗?”就是这么一群人,当她们携儿抱孙代喊一声“快叫叔叔(或阿姨)”时,你不得不强颜欢笑,肉疼地掏出自己的钞票。 

  随着经济的发展,压岁钱近年来也是水涨船高,小时候,还有5元、10元,现在是少则一百多则上千,就这样,等过完年,至少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就没了。就算你想“避年”外出旅游,机票、酒店等打折几无可能,“败家”也在所难免。有网友总结,“过节”就像“过劫”。 

  很悲观吧?也很让人厌烦吧?但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就是拜年,这是中国老百姓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礼节繁琐的背后是丢不掉的人情往来。应该说,从传统的宗亲社会到现在的陌生人社会,亲情都是金钱换不来的,都是弥足珍贵的。 

  特别是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思想发展等很不稳定,人口流动性很大。年轻人外出打工后,留守的父母谁来陪伴?自然是这些你比较“厌烦”的七大姑八大姨,是她们的陪伴,让父母不那么孤单。每逢春节,老人的最大愿望也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带不带礼物、给不给钱都不重要,“回来就好”。 

  在熟人社会,“老人跌倒谁来扶”不是个问题,传统的邻里关系、宗亲关系已足以使人们互相信任;而在陌生人社会不是这样,人们天生的不信任感,再加上“唯经济至上”的观念,“扶不扶老人”才变得那么纠结。我们在讨论社会道德滑坡时,不妨想一下,当你面对自己的亲戚们时,是不是也只考虑到了“钱”?当你觉得他们只是像闲聊八卦一样议论你,根本不关心你是不是开心、是不是快乐时,你可曾真正关心过他们的快乐?当经济发展远远超越了道德情感,当金钱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志,我们才会变得那么“势利”,过节也“索然无味”。 

  其实,“春节怎么过”本来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短信拜年、微信送祝福也很常见,这已经减少了许多繁文缛节。但就春节本身来说,它有联络感情、祈福祝愿之意。千辛万苦回家过年,不妨多陪陪父母,多看望一下亲朋好友,不管怎样,快乐就好。(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春节文化折射的和谐理念

     春节期间,享受“广州过年,花城看花”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