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刊亭的倒掉谈起

2014年01月23日 09:48   来源:人民日报   吕洪

  新闻本来就属于大众传播的领域,自媒体和新媒体的繁荣实际上是新闻回归本位的表现。而如何讲好新闻,如何挖掘出新闻中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媒体和媒体人要做的事情

  前几日下楼买杂志,报刊亭的大叔说,马上关门回老家,过完年就不来北京了,因为现在不赚钱了。

  今年北京暖冬,但一个报刊亭的停业却让身为媒体人的自己感到刺骨寒冷。一叶知秋,新媒体崛起,大众传播渠道改变,让人们不禁怀疑,报刊亭会不会成为一道消失的风景,纸媒的寒冬是不是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早一些。

  这两年,国外一批有影响力的纸媒停刊或转向电子刊物。订阅数减少、广告收入锐减、读者流失,是很多媒体面临的共同困境。这种困境也影响到了报刊亭的经营和生存。有媒体做过调查,2013年北京各报刊亭数量和日均营业额均有大幅下降。

  这的确不是媒体最好的时代。从国外苦心经营的百年老店到曾风光无限的时尚刊物,从报纸杂志等纸质出版物到电视广播等视听媒体,无论在生产流程、传播渠道,还是人员素质、经营方式上,都在遭受互联网的渗透、扭转甚至吞噬。不过短短二十几年,在很多人还没有搞明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时候,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营盘已斗转星移。

  但这也不是媒体最坏的时代。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崛起,自媒体推广,使信息的发掘、新闻的传播、信息自由流动的规模,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庞大的时期。正是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媒体在信息共享、凝聚共识、舆论监督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说媒体正处在一个融合发展的新起点上。

  那么,媒体和媒体人的恐慌感源自哪里呢?

  有些媒体担心在数字化时代,新闻不值钱了,核心资源和价值流失了;有些媒体人担心在媒介为王的时代,一步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就会步步落后,丧失自身价值。这些说到底,是本领恐慌,是一个本来小圈子的职业突然成为可以全民参与的行业时,对自己和所从事工作信心的丧失。

  新闻本来就属于大众传播的领域,自媒体和新媒体的繁荣实际上是新闻回归本位的表现。而如何讲好新闻,如何挖掘出新闻中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媒体和媒体人要做的事情。有人曾说,三流的媒体做新闻,二流的媒体做话题,一流的媒体做观点。这样的观点虽有偏颇之处,但也的确点出了媒体发展的基本要义:内容和价值观才是媒体的核心资产。

  当前媒体和媒体人面临的困境既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等客观原因,也有自身不修内功等主观原因。那些难以为继的媒体往往并不是传播介质没有赶上时髦,而是自己生产优质内容的能力捉襟见肘。好的新闻报道哪怕将来报纸没了依然是好文章,而不忍卒读的文字即使装裱起来也绝对不会有人记得。

  26岁时的范长江花了10个月走遍中国的西北角,埃德加·斯诺在华工作了14年书写出中国革命群像,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直到在越南战场牺牲依然坚持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再反思当下一些天天抱着电脑找选题、离开网络不知道如何工作的媒体人,难怪会有恐慌感和不自信。须知,苦练内功才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

  媒介虽然变了,但媒体没有消失;速度可能快了,但价值却没有改变;报亭也许不在了,但新闻故事还将流传,而对媒体人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消息。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